当前位置:首页>新能源>生物质
生物质天然气应纳入国家能源战略
2015-03-18 14:45  · 来源:中国科学报  · 作者:  · 责编:系统管理员

  能源是一个国家的命脉,我国的能源结构总体表现为多煤、贫油、少气。2014年全国天然气消耗量为1830亿立方米,其中进口595亿立方米,进口依存度31.7%。加快以秸秆为代表的生物质资源转化可极大地提高我国天然气占一次能源的比重。

  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建立保障天然气稳定供应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中非常规天然气只包括煤层气、页岩气和煤制气,这些都是不可再生能源,总有一天会枯竭,而能够永续发展的生物质天然气却没有纳入发展范畴。

 

  生物质天然气生产基地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秸秆的应用多样

  秸秆的应用方式很多,2014年12月,国家发改委会同农业部发布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目录》中列举了五个方面共19项,即秸秆的肥料化(4项)、饲料化(4项)、原料化(4项)、燃料化(6项)和基料化利用(1项)。

  在对上述技术的对比研究中,多数技术存在专业性强、路线单一、运行成本高、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和能源、资源浪费等现象。如秸秆的肥料化利用不论是堆沤、腐熟还是直接还田,都损失了秸秆的饲料和燃料功能。同时,秸秆腐烂过程中产生的甲烷排空,其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5倍。

  有一些项目还会造成二次污染,而秸秆的沼气转化是非常适合我国调整能源结构和保护环境的综合项目,其产业链条不论是前端还是后端都可长可短。有畜禽保有量的地方可充分发挥秸秆的饲料功能,再用畜禽粪便生产沼气,沼气提纯就是天然气,既是清洁能源又是化工原料。

  此外,“沼渣、沼液”还是非常好的有机肥。这一模式可以充分挖掘秸秆的饲料、燃料和肥料功能,完成秸秆产于农田再回归农田的无污染式循环生产。

  秸秆化沼气有优势

  秸秆的沼气转化是成本低、效率高、操作简便、大面积推广前景最好的综合项目。

  一是沼气转化装置的技术成熟、运行稳定、管理成本低。同一套装置还可以转化餐厨垃圾、人畜禽粪便、经过分类的生活垃圾及其他有机物。二是沼气净化、提纯后就能得到优质天然气,用途广泛。三是原料丰富。我国每年产生的秸秆达8亿吨之多,仅此一项转化为沼气再提纯每年就可得到含甲烷95%以上的天然气2000多亿立方米,即使仅转化30%的秸秆,也能得到700多亿立方米天然气,超过2014年全国天然气进口总量。四是可以改变我国的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推动清洁能源汽车发展。五是沼渣、沼液是非常好的有机肥,长期使用可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脱水的沼渣还可制食用菌菌棒。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发展秸秆沼气转化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发展模式,造成了大量资金和资源浪费。二是沼气转化装置大多是小型户用沼气池,管理成本高、使用寿命短,与城镇化发展不相适应。三是规模不合理,大多数1000立方米以上的厌氧装置因产出的气消化不了,都没有满负荷运行,沼气发电效率低下。四是在全国沼气池发展到4000多万口的今天,大多数地方沼气既没有走出农村,也没有在农村普及,仍然被当作小能源。农作物秸秆、餐厨垃圾、人畜禽粪便的处理和应用仍然是困扰城乡人居环境的重点难题。五是现行的国家补贴政策重建设、轻管理,没有发挥有效的引导作用,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的格局。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确定发展模式,明确应用方向,将生物质天然气纳入国家能源战略中,将以秸秆为代表的生物质资源通过厌氧发酵获得沼气并提纯成天然气,确定为国家引导生物质资源应用的主推模式。

  二是通过财税政策引导生物质天然气的产业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技术、专业化管理、多元化投资和适度化补贴,推动清洁能源基地上规模、上水平。

  三是转变沼气是小能源的传统观念。将转化装置建成单体规模适度、区域布局合理、各自分散运行、统一调度管理的清洁能源产业集群。

  四是“十二五”期间在有条件的省份开展试点,“十三五”将生物质资源的沼气转化、提纯纳入国家能源战略中并加以推广,促进清洁、可持续的生物质天然气基地快速、健康发展。(王天戈)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台盟吉林省委主委)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729927665644342725.jp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