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耕作与生态创新团队揭示了稻田秸秆长期还田对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甲烷排放的影响及其机制,发现秸秆对甲烷的增排效应随还田年限延长而呈极显著减弱趋势。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顶级期刊《科学·进展》上。
作物秸秆是宝贵的农田生物质资源——既是土壤生物的食物,也是高效的有机肥源。我国每年生产8亿多吨作物秸秆,养分含量相当于500多万吨尿素。秸秆还田可以显著减少农田化肥施用量,因此既是保障土壤健康和“化肥负增长”的重要措施,也是避免秸秆焚烧污染空气的有效途径。但就稻田而言,秸秆也是土壤甲烷产生的主要原料之一,学界非常担心稻田秸秆还田会显著增加甲烷排放。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认为,稻田秸秆还田对甲烷排放的促进效应仅与还田量有关,与还田年限无关。但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耕作与生态创新团队通过15年的长期定位试验,揭示了秸秆还田对甲烷排放的影响随还田年份延长而呈显著降低趋势,由此发现IPCC对秸秆还田的甲烷排放量高估了近50%。
作科所研究员张卫建介绍,稻田甲烷排放由土壤中甲烷产生菌和氧化菌控制,前者喜好秸秆等有机物料及厌氧环境,后者喜欢甲烷和氧气。稻田淹水下,土壤中的氧气主要通过水稻植株和根系输入。在还田的起始年份,秸秆和淹水迅速激发甲烷产生菌生长,甲烷大量产生。此时,水稻植株和根系生长受秸秆还田抑制,影响了氧气输送,氧化菌生长受影响,稻田甲烷不能被氧化,排放高。但还田约3年后,稻田土壤肥力显著提高,水稻植株和根系生长旺盛,促进了氧气输送,土壤含氧量迅速提高,氧化菌快速增长,将甲烷氧化为二氧化碳,甲烷排放量显著下降。
“该成果不仅可为全球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估算提供重要参数,还可以矫正社会对稻田秸秆还田的认识。”张卫建说。

- 沼气和生物甲烷可满足全球20%的天然气需求2020 / 03 / 24
- 甲烷减排迫在眉睫2020 / 01 / 23
- 新技术使制造化肥碳排放量减半2019 / 11 / 08
- 研究显示:美国页岩开发是甲烷排放“元凶”2019 / 08 / 29
- 2050年低碳可再生燃料将“走红”欧洲2019 / 03 / 28









- 阳光电源日本展会签单100MW
- 国家电投年度“成绩单”亮眼
- 红沿河核电基地上网电量再创新高
- 2020清洁取暖县长论坛媒体吹...
- 国家电投首期战略论坛成功举办
- “零碳中国”倡议在京发布
- 天鼎联创携手宏华国际 共创海...
- 生态文明社会化实验室“企业...
- 中国能建参与完成的“长江三...
- 阿特斯集团2020年新春联欢会...
- 阿特斯2020全球销售大会拉开序幕
- 中国智慧能源产业联盟学术委...
- 国际新能源年会共商“转型和...
- 2020年中国水电发展论坛暨水...
- 2020年山西省能源工作会议召开
- 鉴衡成立风能专家委员会
- 2020硅藻新材料科研成果新闻...
- 能源数据与网络安全展将于3月...
- 电力网络安全形势严峻 电力关...
- 2019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