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能源>生物质
秸秆还田3年后甲烷排放显著降低
2019-01-29 11:20  · 来源:经济日报  · 作者:  · 责编:刘澄谚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耕作与生态创新团队揭示了稻田秸秆长期还田对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甲烷排放的影响及其机制,发现秸秆对甲烷的增排效应随还田年限延长而呈极显著减弱趋势。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顶级期刊《科学·进展》上。

  作物秸秆是宝贵的农田生物质资源——既是土壤生物的食物,也是高效的有机肥源。我国每年生产8亿多吨作物秸秆,养分含量相当于500多万吨尿素。秸秆还田可以显著减少农田化肥施用量,因此既是保障土壤健康和“化肥负增长”的重要措施,也是避免秸秆焚烧污染空气的有效途径。但就稻田而言,秸秆也是土壤甲烷产生的主要原料之一,学界非常担心稻田秸秆还田会显著增加甲烷排放。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认为,稻田秸秆还田对甲烷排放的促进效应仅与还田量有关,与还田年限无关。但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耕作与生态创新团队通过15年的长期定位试验,揭示了秸秆还田对甲烷排放的影响随还田年份延长而呈显著降低趋势,由此发现IPCC对秸秆还田的甲烷排放量高估了近50%。

  作科所研究员张卫建介绍,稻田甲烷排放由土壤中甲烷产生菌和氧化菌控制,前者喜好秸秆等有机物料及厌氧环境,后者喜欢甲烷和氧气。稻田淹水下,土壤中的氧气主要通过水稻植株和根系输入。在还田的起始年份,秸秆和淹水迅速激发甲烷产生菌生长,甲烷大量产生。此时,水稻植株和根系生长受秸秆还田抑制,影响了氧气输送,氧化菌生长受影响,稻田甲烷不能被氧化,排放高。但还田约3年后,稻田土壤肥力显著提高,水稻植株和根系生长旺盛,促进了氧气输送,土壤含氧量迅速提高,氧化菌快速增长,将甲烷氧化为二氧化碳,甲烷排放量显著下降。

  “该成果不仅可为全球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估算提供重要参数,还可以矫正社会对稻田秸秆还田的认识。”张卫建说。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729927665644342725.jp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