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清洁供暖事关亿万群众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强调,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关系北方地区广大群众温暖过冬,关系雾霾天能不能减少,是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农村生活方式革命的重要内容。
目前的电代煤、气代煤工作在实践中遇到很多困难,不仅取暖成本增加,而且使部分地区电、气供应紧张,影响取暖效果。利用中深层水热型地热清洁供暖,将迎来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第二春”,为探索一条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清洁供暖之路打开了大门。
一、加快推广地热清洁供暖的背景
当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冬季清洁供暖已成为民生的迫切需求。受制于我国资源禀赋和能源消费结构,我国现阶段冬季供暖面临的突出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群众对冬季供暖的需求日益增长与大气环保治理之间的矛盾突出。目前,我国冬季传统集中供暖区域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以北,而黄河流域以南、人口集中度较高的中东部地区对冬季集中供暖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即便如此,当前我国冬季供暖的环保压力已经相当突出。一入秋冬,雾霾锁城成为近年来我国北方广大区域蔚为壮观的一种景观,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是冬季清洁供暖的新能源需求与我国资源禀赋和能源消费结构的矛盾也日渐突出。我国是一个煤炭资源丰富但缺油少气的国家,电力能源也主要以煤电为主。据测算,我国每年天然气需求缺口高达1500亿立方米左右,油气供给对外依赖度较高。这就导致以电、气清洁能源大面积取代煤炭成为冬季供暖热源的空间极其有限,也给国家能源安全造成影响。
为此,依据我国国情,寻求一条中国特色的清洁供暖之路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民生发展问题。
二、中深层水热型地热清洁供暖推广的可行性
从调研情况看,随着中深层水热型地热清洁供暖环保技术的突破,地热清洁供暖推广的条件已经初步具备。
从资源禀赋看,地热清洁供暖符合我国国情。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十二五”期间对我国336个地级市以上城市的地热资源普查,我国地热资源年可开采量达26亿吨标准煤,但目前实际开采量只有2100万吨标准煤,其中适宜供暖制冷的中浅层地热能年可开采量达7亿吨标准煤。
其中,地表至地下200米地热属于浅层地热,200米至3000米地热属于中层地热,3000米以下地热则属于深层地热。从分布看,我国深层高温地热资源稀少,主要分布在西南部;而中浅层适宜供暖的地热资源多,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的中东部,这就为地热供暖推广提供了可能。
从技术角度看,中深层水热型地热供暖技术的突破与完善为地热清洁供暖推广提供了条件。与浅层地热供暖占地面积大、资源利用效率低相比,中深层水热型地热供暖技术占地面积小,且资源利用效率更高。
以河南首个中深层水热型地热清洁供暖项目——三门峡市陕州区龙飞花城小区为例,其供热系统由一口取水井、一口回灌井和一个100多平米的地下供热站房构成,从深达1800多米的取水井中抽取地下约70度的热水后,在站房内通过换热装置,将供暖管道中的自来水加热到约45度,然后输入居民家中。
供热站房内,地热水与供暖管道中的自来水都各成循环系统,不互相干扰,也不直接接触。而通过安装在每个井口的密闭装置,地热水可实现全程封闭循环,取水井和回灌井井口还各自安装了水量表,以确保地下水100%同层回灌。
从取暖成本来看,地热供暖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按照供热单位与居民的供暖协议,地热采暖费按房屋建筑面积的90%收取,每平米费用16元,与当地其他供暖方式相比,普遍便宜6到7元。河南周口市冬季都没有暖气,居民取暖只能用空调或燃气壁挂炉。运用地热供暖,周口市太康县的银晨国际小区成了全县首个供暖小区。住户赫贺说,136平米的房子,空调取暖一个月电费要700多元,壁挂炉的气费更贵,而地热供暖4个月不到2000元。
三、加快推广地热清洁供暖的建议
今年年初,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国土部联合印发《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计划“十三五”时期,我国新增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11亿平方米。尽管目前中深层地热清洁供暖具备推广条件,但目前仍面临一些困难。
一是一些地方政府推广积极性不高。出于对地热供暖“不放心”,市县政府部门对中深层地热清洁供暖技术推广普遍持观望态度。
二是政策少支持。据了解,尽管与风能、光伏等同属于清洁能源,但目前在部分领域,地热能开发企业还享受不到同等待遇。据河南最早从事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万江新能源集团公司总经理侯涛介绍,由于每年采暖只有4个月,为充分利用地热,企业正在研发中低温地热发电,但由于享受不到电价补贴,导致成本与电价倒挂,无法并网。
三是缺少行业标准。业内人士反映,由于地热供暖,尤其是中深层水热型地热供暖属于新兴行业,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导致行业鱼目混杂,极易诱发不法企业盗采、偷排地下水的行为,不利于行业长远发展。
为缓解当前冬季供暖的民生和环保压力,建议国家加强顶层设计,在全国范围加快推广中深层水热型地热清洁供暖技术。一是加强对全国地热资源的普查勘察,指导各地有序集约开发地热;二是完善对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的扶持政策;三是出台行业标准,加强对行业发展的规范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