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运行以来,在上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框架体系下,三峡集团组织相关单位在坝区组织开展了水、气、噪声监测,水土保持建设、污水处理等环保工作,有效保障和维持了坝区生态环境健康;在库区开展了水环境、水生态监测和科学研究,还专门设立了三峡苗圃中心、中华鲟研究所等机构,形成了三峡珍稀特有植物保护和珍稀鱼类保护的核心技术,取得了丰硕成果。
2 库区水环境保护
2.1水环境应急处置研究
三峡工程规模巨大,建成蓄水后,水库水面面积达1084km2,水库水质安全涉及库区20个县市及长江中下游沿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安全,为了应对库区水污染事故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三峡集团于2006~2008年先后开展了《库区重大潜在污染源分布及排污量调查》和《三峡水库突发水污染应急预案研究》,对库区重大潜在污染源进行了系统调查和摸底,并针对不同的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编制了预警分级方案,研究了库区重大水污染事件以及跨省水污染事件的应急机制,为减缓库区水污染事故的不利影响、保障库区及下游人民生产生活安全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研究成果为库区地方政府及环保主管部门实施水污染防治、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提供了一定的决策依据。
研究认为,在库区重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中,必须优先保护集中式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特别是供水人口在20万以上的取水口,在权衡考虑后果严重性与技术可行性、经济能力承受性等因素后,快速选择满意的应急处理与处置方案;当水源地受到严重污染时,水厂应暂时停止取水,实行区域并网供水或者启用储备水源和备用水源,必要时实施应急供水;当供水危机涉及多个水源地甚至全库区时,在水库调度技术可行的情况下,可以尝试三峡水库应急调度,以降低污染事故的危害程度与范围。
2.2水华监测与防治探索
(1)库区支流水华应急监测网络建立
自2009年开始,三峡集团组织建立了覆盖坝前水域及库区12个重点支流(香溪河、童庄河、青干河、袁水河、神农溪、大宁河、草堂河、梅溪河、汤溪河、磨刀溪、小江、苎溪河)的水华应急监测网络。每月对上述水域开展巡测,全年对突发水华事件开展应急监测,实时掌握重点水域水环境动态,获取了突发水华事件的第一手详实信息,通过长时间的数据积累,初步掌握了库区水华发生的基本规律及蓄水以来的水华发生动态。
近7年的监测成果表明,三峡库区水华藻类种类丰富多样,水华优势种主要包括甲藻、硅藻、绿藻、蓝藻、隐藻等多个门类的藻种,优势种具有复杂多样性。三峡库区水华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3-10月,水华优势种在不同季节表现出明显差异,春季以甲藻、硅藻为主,夏季以蓝藻、绿藻为主,隐藻常伴随其他藻种出现,呈现以水温为主要控制指标的水华演替规律;一般年份水华优势种基本类似,不存在明显的年际差异。
(2)香溪河生态系统实验站共建共管
2008年,三峡集团与中国科学院在全面战略合作框架指导下,签订了共建“三峡水库香溪河生态系统实验站”协议书,针对蓄水以来支流的各种水生态环境问题开展全面深入的监测、分析和研究工作。该实验站前期建设目标为在生态系统监测的基础上,研究三峡水库水环境问题的生态学机理和防控对策,后期逐步建成为我国有关三峡水库的水环境管理与决策的信息支持中心。
(3)水华成因及控制对策措施探索
自三峡水库156m蓄水以来,从水华成因和控制对策等方面组织多家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开展了系列试验研究,包括机械扰动、人工和机械捞藻,投放植物抑藻剂和生物激活剂等物理和化学方法除藻试验,以及生物操纵技术控制藻类水华的试验,对水华控制措施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①水华发生的前提条件是营养物质的富集,营养物质浓度高的河段极易发生水华,如苎溪河、小江等。因此,减少和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才能从源头控制三峡水库藻类水华的发生。
②通过机械扰动、人工和机械捞藻,投放植物抑藻剂和生物激活剂等物理和化学方法,属于被动的控制水华的方法,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和控制水华暴发,对局部小水体的短期水华应急处置效果较好;但对于大面积暴发的水华,其控藻效果非常有限。
③通过在香溪河的支流高岚河开展的生物操纵控制藻类的试验研究表明,放流滤食性鱼类控制藻类水华的生物操纵技术,是长效、主动控制藻类水华的方法,不仅能预防水华的发生,还能促进库区生态渔业的发展。但是,放流鱼种选择、鱼类放流数量及放养时间的保障等,对生物操纵技术的控藻效果有重要影响,哪一方面不能得到保障都会导致试验失败。对于涉及范围广的支流,如果对渔民作业区没有规范和限制,很难保证放流鱼类在支流水体中的生存。因此,三峡集团建议实施一种鱼类放流水域当地百姓自主维护和管理,并最终享有渔获物成果的“社区”渔业(或称“合作社”渔业)管理模式,一方面抵制外来渔民对放流鱼类的过早及过度捕捞以保证放流效果,另一方面,增加当地百姓渔业经济效益,以最终实现生态渔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该项建议已向国家有关部门及地方政府提出。
2009年以来,三峡集团开展了汛期中小洪水调度,有效利用了洪水资源;同时,汛期库区水华发生相对频繁,库水位波动有助于破坏水华优势藻种的生境,对于抑制藻类水华的发生有一定作用。对于改善库区水华发生的生态调度,下阶段仍需要开展机理性研究,探索通过优化水库调度方式控制水华的措施。
3 珍稀植物保护
三峡苗圃研究中心的设立,旨在保护可能受到工程影响的三峡地区陆生、水生植物,尤其以三峡地区特有、珍稀植物的研究与保护为目标。三峡苗圃研究中心是三峡集团生态环保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多年来,逐步建成了具有区域影响的三峡特有珍稀植物研究、保护基地。
三峡苗圃研究中心引种了红豆杉、疏花水柏枝等三峡库区352种近30000株特有珍稀植物,并移栽成活;木本植物枫香、香果树等组培技术研究取得了多项突破和专利技术,珍稀特有植物引种及组培技术有效保护了三峡库区物种多样性。部分繁育的三峡特有、珍稀植物已运用坝区绿化带,适应较好。
3.1珍稀物种保护
(1)三峡特有珍稀植物引种保护。截止2015年,三峡苗圃研究中心共引种珙桐、红豆杉、疏花水柏枝、荷叶铁线蕨、篦子三尖杉、红花玉兰、杜仲、厚朴等三峡特有、珍稀植物276个品种1.7万余株。经驯化已逐步适应本地区生长环境,成活率达90%以上。所有特有、珍稀植物均已建立苗木档案,记载了每株植物不同时期的生长情况,对三峡特有、珍稀植物具有重要生态保护和科研参考价值。
(2)三峡特有、珍稀植物传统繁殖。经不同方法进行处理后,珙桐、红豆杉、疏花水柏枝、荷叶铁丝蕨、厚朴、野鸦椿、三峡槭、杜仲、茶条槭等植物的传统繁殖逐步取得突破。截止2015年采用传统方法繁育的三峡特有、珍稀植物幼苗已达20000余株,且生长健壮。
(3)三峡特有、珍稀植物组培研究。三峡苗圃研究中心组培科研团队选择具有很高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三峡特有、珍稀植物进行组培试验近万余次,取得了24种植物的研究进展。其中在三峡珍稀植物组培快繁研究工作中,三峡苗圃研究中心不断加大研究力度,同时拓展创新思维,运用行业最前沿技术进行重难点攻关,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具体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香果树,三峡特色植物枫香、野山楂,宜昌市花宜昌百合等组培研究取得成功,并培育出一批苗木,在三峡坝区表现生长健壮;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红豆杉、伯乐树、荷叶铁线蕨,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润楠、连香、水青树等取得阶段性成果,组培研究工作正有条不紊的向前推进。同时获得《宜昌百合试管小鳞茎诱导技术》、《橡皮树组培苗试管外生根技术》、《诱导枫香胚状体再生的组培快繁技术》、《直接诱导蝴蝶兰不定芽的方法》、《朱顶红变温处理诱导小鳞茎的方法》等5项国家发明专利,并有8项专利正在审核。
3.2科普基地形成
先后收集三峡库区大量特有珍稀植物,逐步建成了三峡珍稀植物种质资源圃,形成了科普、教育示范基地。
三峡苗圃研究中心先后接待了大批考察及参观访问团队,参与了多项环保公益活动,有效地加强了社会公众生态意识和环保知识教育。
3.3科研成果运用
三峡特有珍稀植物的研究与保护,保护了物种的多样性。特有珍稀植物运用于三峡坝区,已形成各种特有植物专类园,如红花玉兰、枫香、红豆杉等。
植物是与人类活动联系最为紧密的一个因子,其保护和研究是解决生态保护的重要途径,在加强三峡特有珍稀植物研究与保护的同时,积极开发利用,提高生态修复意识,能获取最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使三峡特有珍稀植物研究与保护健康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4 水库漂浮物清理
4.1提前布局研究
长江干流漂浮物来量巨大,成分复杂,在三峡工程蓄水前曾经多次对葛洲坝水利枢纽的运行造成影响。鉴于三峡水库漂浮物的复杂性,从1995年开始就开展了大量相关研究工作,内容涉及拦漂设施、坝顶清漂设备、水上机械化清漂船等漂浮物拦截、打捞设备以及漂浮物处理综合措施等方面。其中,在几乎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创造性地提出了机械化清漂船的设想方案,最终证明是针对三峡水库漂浮物处理的一种高效快捷处置手段。
4.2管理体制建立
在蓄水初期,通过与国家相关部委及库区两省市的协商谈判,最终明确了水库干支流清漂工作体制、管理方式及经费来源,即由三峡集团出资委托库区重庆、湖北地方政府承担三峡水库干流漂浮物清理,在坝前由三峡集团自行组织实施;支流由地方政府负责清理,经费来源为三峡电站增值税返还地方的部分;全库在非汛期实施江面保洁,在汛期及蓄水期实施大规模清理。三峡集团还参照三峡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引入监理单位,监督各清漂受托单位的工作情况。
4.3清漂方式优化
随着坝前清漂工作的实践以及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对打捞处理方式进行优化和完善。
由于三峡坝前水位最大变幅达30米,坝顶与拦污栅前清漂部位高差大(最大达50多米),难以直接用机械清除拦污栅前的漂浮物;同时三峡机组为混流式机组,不容许过漂,因此,采用坝顶机械直接清污及从发电机组过漂两种方式均不可行。2003年三峡水库首次蓄水时,三峡坝前用大马力拖轮将坝前的漂浮物推至排漂孔导排至下游,并在条件容许时推向岸边打捞上岸;同时组织小型机驳船,对船闸闸室、航道等部位的漂浮物进行人工打捞,上岸消毒后运往附近垃圾填埋厂。此后几年坝前漂浮物的处理基本沿用了此模式,即以导排为主,打捞为辅,将一部分漂浮物通过机械化船等手段导排至坝下游,一部分漂浮物打捞上岸后送垃圾处理场填埋处置,这也基本是三峡工程初步设计提出的清漂方式。
随着水资源利用及环保要求的提高,面对新的形势,决心排除困难,将清漂方式转变为以打捞为主,争取将大部分漂浮物解决在三峡坝前,为此,三峡集团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
(1)通过与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的谈判,决定采用水泥窑回转技术对漂浮物进行高温焚烧处理。
(2)对三峡清漂一号机械化清漂船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改造,先后解决了主机中冷器堵塞、打捞带收集效率差、速度慢等问题,并增设了耙漂及纵、横向漂浮物传送系统,使之由原来的打捞、存储后需中断工作进行卸载的作业方式改变为可以持续不断工作的打捞平台,充分发挥了机械化的高效率。
(3)优化机械化船人员配置及分工,编制作业指导书规范作业;引入高强度锦纶网铺设于漂浮物船底,极大提升了起重卸载效率;对人工打捞实施定量考核,并引入奖惩机制,极大提高了人工打捞效率。
(4)研制了专用拦漂带,将聚集在三峡坝前的漂浮物与三峡船闸及航道隔离,极大减轻了漂浮物对船闸运行的影响。
通过不懈努力,初步建成了包含打捞、转运、卸载及无害化处理等环节的坝前漂浮物处理系统,最大清漂能力达3000m3/天。2010年以来,三峡坝前漂浮物基本实现了在坝前打捞上岸无害化处理,没有排放到下游。
同时,三峡库区漂浮物清理在国务院三建委、库区地方政府及三峡集团的共同关注及努力下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库区建设了一批机械化清漂船和清漂专用码头及附属设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清漂打捞作业方式,每年清理了相当数量的漂浮物。
三峡坝前清漂消除了大量漂浮物对船舶航行、三峡船闸闸门等设备运行的干扰和安全隐患,坝前水环境和水面景观大为改善,同时确保了水库优化调度能够不受漂浮物干扰而顺利实施,保障了枢纽运行安全和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坝前清漂设施设备配置规模、清漂能力及实际清漂量在水电行业独树一帜。三峡库区及坝前的漂浮物清理工作,使得占长江全流域面积一半以上区域所产生的漂浮物,绝大部分在三峡坝前打捞上岸并处理,极大避免了对下游水域的污染、碍航等不利影响,为确保江清岸洁、建设生态文明库区做出了贡献。
5 坝区水土保持
三峡枢纽工程自开工建设以来,三峡集团认真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和水保“三同时”制度,在枢纽工程建设中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将科学、文化、美学等要素,运用于三峡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中,组织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在三峡坝区开展了三期水土保持工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实现了护坡、挡渣、排水、绿化等水土保持工程与主体工程的同步推进,有效地控制了工程施工产生的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工程在继一、二期(1994-2004年)完成97个分部工程之后,三期(2004-2009年)又完成望家坝水土保持工程等65个项目,一、二、三期共完成水土保持总投资9.04亿元(一、二期5.60亿元,三期3.44亿元)。建设中的土石方得到了较好的挖填平衡和利用,工程占用土地得到了恢复利用。通过有效组织和过程管理,对三峡坝区水土保持开展了全范围规划、全方位治理、全过程跟踪、全天候监测的综合治理。昔日开山劈地、拦江筑坝的施工场地,如今变成了绿树成荫、鸟语蝉鸣的生态景观公园。
(1)、全范围规划,让每一块“扰动”土地回归自然
三峡集团对坝区水土保持建设的总体布局为:以大坝枢纽为核心,依据“一江两山”的山水格局,以“工”字形交通主轴为骨架,构建五区分列,互为关联、三轴并行、绿带延展的功能布局结构(五区:生产维护检修区、生产保护示范区、工业遗产保护区、水电文化展示区、综合配套服务区;“三轴并行”分别为左岸沿江生态绿化轴,右岸沿江生态绿化轴,五级叠翠生态绿化轴)。
水保工程建设,围绕三峡坝区生态建设总体规划,开展各个防治区的工程治理。三峡集团采取自我加压,长计划、短安排、限时间、限任务、限责任、限措施,让“扰动”的每一块土地,早日回归宁静的自然环境。三峡坝区三期工程水保方案中6个防治区1019.11km2责任范围、41个地块,到2011年9月止,除因水库蓄水淹没水下地块与施工期未扰动不需治理的地块之外,其他区域全部治理,扰动土地整治率达99.49%。
(2)、全方位治理,各项水保措施落到实处
在水保工程治理上,遵循水保方案及设计的要求,结合各个责任区的不同特点,全方位推进各项整治措施。从整体造型、场地平整、边坡防护、道路桥涵、硬化美化、排水设施、乔、灌、草种植,灌溉管理设施等。仅以D25号茅坪溪左坝头坝后渣场为例,该区规划面积3.9hm3,自1998年到2007年已弃渣210.0万m3,其弃渣主要来源地下电站厂房等,为了做好渣场的整治,三峡集团先后修建了两座大型的浆砌石拦渣坝、全范围排水沟,在外围下方又砌修了防护墙,自2011年6月开始,再集中对其进行土地平整、硬化。经过连续多年的“拦”(拦渣坝)、“围”(围墙)、“排”(修排水设施)等措施,再经过绿化措施的到位,昔日的弃渣场,成为风光秀丽的景观地带。
(3)、全过程跟踪,层层为水土流失“预防”
把防治水土流失工作,做在土地“扰动”之前,介入土地“扰动”之中,跟踪土地“扰动”行程,问效整治“扰动”之功。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对工程建设的弃土弃渣有明确的要求,并排列好土石方平衡设计表,按要求弃渣,三峡集团将其作为硬任务下达给各个施工承包方及工程队。在弃渣的过程中,全部采取机械运输工具,不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对于砂石系统生产采取湿法生产,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冲洗废水,通过沉沙池沉淀后排放,沉淀后的碴料,用运输工具弃置指定渣场。对于砼加工系统同样严格操作程序。做到了水土流失处处有“预防”,处处设立“拦挡墙”。
(4)、全天候监测,用科学技术手段衡量水保工作
在三峡枢纽工程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过程中,三峡集团公司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水土保持与环境监测系统。水土保持等各项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不断地规划和健全,相关参建单位建立必要设施,组织强有力的技术队伍,全天候实行水土保持等监测,并且及时反馈情况,报送简报、月报、季报、年报,为三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等工作提供大量的数据,发挥了很好的技术支撑作用。
2012年,三峡工程(坝区)被水利部评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
6 坝区污水处理
6.1 污水处理厂概况
三峡坝区污水处理厂是三峡工程枢纽管理区左岸排水系统末端污水处理工程,位于乐天溪与长江的交汇处以西,总占地面积12273m2,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统筹安排、科学管理”的原则建造,由乐天溪主厂区、朱家湾提升泵站及污水收集系统三大部分组成。污水经提升泵站送至乐天溪污水处理厂主厂区处理,达标尾水排入长江。服务人口主要由管理区常住人口、旅游人口以及枢纽管理区附近部分集镇的人口组成,设计日处理能力为5000m3。
三峡坝区污水处理厂于2009年4月10日开工建设, 2010年7月29日开始运行,至2015年12月31日共处理污水共646.89万m3,未发生安全、质量及环保事故。
6.2 污水处理厂运行
在污水处理厂运行过程中,根据新的环境法规要求及三峡集团公司环境管理体系要求,通过水质自动监控、提高污水处理标准、规范污水处理流程,进一步加强了污水处理厂的规范化管理:
(1)、排水口水质自动监控并实时传输,实现排水质量可视化、监督透明化。
2015年4月,实施了污水处理厂排水口水质自动监控,排口自动监控因子(流量、PH、化学需氧量、悬浮物、氨氮)的实时数据自动上传至湖北省环保信息监测平台,实现了排水口水质可视化和监督透明化。监测数据表明,2015全年污水处理厂排水均达标排放。
(2)、工艺系统升级改造,提高污水处理排放标准。开展了污水处理厂一级A(目前排放标准为一级B)的排放标准升级改造招标工作,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标准。
(3)、开展污水处理厂清洁生产审核,规范污水处理流程。通过设备设施维修保养登记、年度资产盘点、备品备件采购等方式确保污水处理厂设备设施的完好性及维修的及时性。
7鱼类保护
鱼类保护是三峡工程等水电工程建设运行中的重大难题之一。为了更好地保护可能受到影响的鱼类,三峡集团公司设立了专门的科研机构,以高度的责任心开展鱼类保护工作。多年来,通过中华鲟全人工繁殖,实现物种永存;实施三峡枢纽生态调度,促进葛洲坝下“四大家鱼”自然繁殖;资助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加强中华鲟的就地保护;通过科普宣传,注重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生态环保工作。三峡工程运行以来监测成果显示,尚未发现因水库建设导致珍稀特有鱼类灭绝。
7.1 鱼类保护平台建设
2008年9月,三峡集团公司接管中华鲟研究所,这是我国首个因大型水利工程兴建而成立的专业救护水生野生动物的科研机构。集团公司将其作为水电开发中鱼类物种保护的技术支撑、水环境保护的创新平台、宣贯生态环保理念的科普窗口,通过加强建设,已经形成了科研、生产、科普三大功能板块。
科研以“三峡工程鱼类资源保护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为支撑,重点发展珍稀鱼类物种保护、水生态修复、养殖技术研发三个学科方向。
生产以放流鱼种培育、珍稀育种储备、其它鲟鱼养殖为主要任务,研究所养殖着国内梯队齐全、数量最大的中华鲟子一代亲鱼种群,是我国“珍稀濒危水生动物增殖放流苗种供应单位”。
科普方面以宜昌中华鲟科普教育服务部为平台,重点展示三峡集团水生物种保护的理念和成果,从而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生态环保工作,形成了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7.2 鱼类保护研究与实践
(1)、中华鲟物种保护
“十二五”期间,三峡集团通过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实现了不依赖野生亲鱼进行中华鲟物种保护。自从2009年首次成功实现中华鲟子二代繁殖,至今已连续多年取得成功,连续攻克性腺诱导、雌雄同步、催产掌控、营养调控、鱼苗培育、再次成熟6大难关,实现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体系的全面成熟,在国际国内均处于领先水平,对中华鲟物种保护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009年长江野生中华鲟全面禁捕后,由于子二代繁殖技术的突破,三峡集团仍然能够每年开展大规模的中华鲟放流,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2009年至2015年,累计放流1.8万尾,使得在不依赖野生种群的情况下,中华鲟的资源量得到了有益补充。其中,2015年放流的子二代中华鲟在嵊泗海域被发现,首次实证了子二代中华鲟能够主动适应海水环境,与野生中华鲟具有同样的江河洄游特性。中华鲟增殖放流从1984年开始并持续至今,已累计向长江放流中华鲟500余万尾,尤其近几年放流的子二代中华鲟规格均超过30cm,成活率大大提高。此外,2014年以来,中华鲟研究所对部分放流中华鲟采用了声呐标记追踪技术,实现了放流鱼群的洄游全过程监测。
在中华鲟物种保护基础研究工作中,通过分子遗传学、基因组学,重点探索中华鲟物种保护的深层次机理。开展了中华鲟遗传谱系、细胞离体培养、冻精授精、雌核发育等研究,在世界上首次取得了中华鲟雌核发育(单性繁殖)苗种活体,并开展中华鲟转录组和基因组学研究,处于国内外科技探索领域的前沿。2013以来,中华鲟雌核发育技术连续取得成功,精子超低温保存及受精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中华鲟物种保护作出了突出贡献。
(2)、促进四大家鱼自然繁殖的生态调度监测与研究
生态调度是降低水利工程建设运行对河流生态系统影响,改善流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改进水库调度方式,恢复下游河流水文情势,以恢复河流生态功能。四大家鱼是长江重要的经济鱼类,其产卵所需水温为18℃-24℃,并且产卵需要涨水过程的刺激。
2011年以来,为促进四大家鱼自然繁殖,三峡集团连续6年共开展7次生态调度试验。通过3-7天持续增加下泄流量的方式,人工创造了适合“四大家鱼”繁殖所需的洪水过程,取得了一定的生态效益。尤其是2015年,生态调度过程中,监测到下游四大家鱼最大的产卵场产卵规模达5.7亿粒,调度期间还监测到其他多种鱼类的自然繁殖,生态调度对产漂流性卵的其它鱼类繁殖同样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促进四大家鱼自然繁殖的生态调度监测范围涉及下游宜昌至监利约300公里河段,影响范围广、监测因子多,三峡集团根据不同单位的监测优势,组织多家单位分区域同步开展监测工作,较好完成了生态调度实践效果监测。历年生态调度实践及效果监测表明:起涨流量在10000 m3/s -20000 m3/s、涨水持续时间3天及以上,能够一定程度促进四大家鱼自然繁殖。
(3)、其他珍稀鱼类保护
物种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单纯地保护一个物种,对三峡枢纽运行不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在保护中华鲟的同时,三峡集团在三峡库区及长江流域,按照生态学原理,积极引导创建新的、更优的生态系统。结合三峡枢纽运行的战略发展,确定了三峡枢纽鱼类保护的科研布局,取得丰硕成果。
①开展保护生物学、修复生态学和鱼类生理学等研究,通过应用基础研究与工程运行示范有机结合,在中华鲟物种保护技术、规模和推广应用上成为国际领先。
②在珍稀特有鱼类种质资源储备上达到国际先进,在水利工程影响区水环境修复技术和示范上达到国内领先。
③鱼类保护的范围和品种大幅扩大,除中华鲟外,还对达氏鲟、胭脂鱼、厚颌鲂、圆口铜鱼、长鳍吻鮈、长薄鳅、岩原鲤、四川白甲鱼、鲈鲤、齐口裂腹鱼等珍稀特有鱼类进行研究和保护;已成熟掌握了胭脂鱼、厚颌鲂、岩原鲤、白甲鱼、中华倒刺鲃、长薄鳅等珍稀特有鱼类的人工繁育技术;率先成功突破了长鳍吻鮈、圆口铜鱼的人工繁殖技术。
(4)将三峡枢纽鱼类保护的经验向长江上游电站开发中进行推广,取得良好效果。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站已经建成具备30万尾珍稀、特有鱼苗生产能力;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站即将投入运行。
7.3 环境保护宣传引导
为了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三峡工程生态保护,持续不断地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宣传环境保护和珍稀鱼类保护的重要意义,提高当地民众和游客保护环境、爱护长江的意识,宣传我国政府对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相关政策和法规。
通过不懈努力,三峡工程珍稀鱼类的科研和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中华鲟研究所作为三峡工程生态环保科普宣传窗口之一,已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国内外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社会公众等达200万人次。每次重大科研活动,均吸引了国内外重要媒体的关注;放流活动不仅在当地反响良好,长江沿线渔民还能根据鱼体T型标记第一时间反馈误捕信息,生态环保作得到了社会公众的认可,珍稀鱼类的保护意识也正逐步深入人心。

- 一季度完成发电量550亿千瓦时2020 / 04 / 30
- 三峡集团“四位一体”精准发力2020 / 03 / 20
- 三峡集团: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2020 / 03 / 08
- 三峡集团在粤首个海上风电项目首批机组并网发电2019 / 11 / 29
- 三峡集团紧急向江西暴雨洪灾地区捐款300万元2019 / 06 / 14









- 中瑞共同探索可持续城市
- “数聚引领赋智电力”第四届...
- 天业集团召开2020年“安全生...
- 助力打造“风电产业之都” 绘...
- 电力辅助服务与城市智慧能源...
- 提议加入疫情防控“重点保障...
- 特变电工新能源2020年首场国...
- 2020年第一届智能循环包装论...
- 520相约特变电工新能源2020年...
- 电力工程造价与定额管理总站...
- 华为旗舰新品,生而不凡、敬...
- 国家发改委:一季度全国全社...
- 阳光电源日本展会签单100MW
- 国家电投年度“成绩单”亮眼
- 红沿河核电基地上网电量再创新高
- 2020清洁取暖县长论坛媒体吹...
- 国家电投首期战略论坛成功举办
- “零碳中国”倡议在京发布
- 天鼎联创携手宏华国际 共创海...
- 生态文明社会化实验室“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