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煤炭产业陷入了产能重度过剩的泥潭。在供需严重失衡的背景下,煤炭行业如何在科学“去产能”的同时,趟出一条清洁高效应用之路,最终实现绝境重生?煤炭人面对一箩筐的严峻挑战又应顺势做出哪些改变?
全国两会召开之际,能源行业去产能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中国能源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
去产能关键抓手:发展科学产能
中国能源报:有数据统计,2006年以来,全国煤炭投资累计完成3.6万亿元,累计新增产能近30亿吨。煤炭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其原因是什么?
▍谢和平:目前我国产能过剩不仅仅出现在煤炭行业,多数传统行业及大宗商品均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这是经济发展周期所处的一个阶段。
对于煤炭行业来讲,也有其特殊性。2000年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能源需求持续旺盛,煤炭价格大幅上升,在“资本趋利性”的直接影响下,大批投资进入煤炭行业。一些煤炭企业未经审批建设了一大批大型煤矿;一些煤矿规避政府审批,批小建大,或在建设设计中不顾资源约束违规设计,盲目扩大生产能力,煤矿投产后超设计能力生产的问题突出。
另外,从市场需求方来看,国际煤炭市场遇冷,全球范围的煤炭产能过剩对国内煤炭市场冲击甚广。其次,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国家对经济结构转型的决策重点落在了促平衡发展上;再加上国家保护环境、治理雾霾的决心和社会各界对环保的普遍重视,近几年煤炭需求增速逐年放缓。此外,从长远来看,新能源的替代作用日渐显现,将继续挤占一部分煤炭市场。
大规模投资产生庞大产能对应煤炭需求增长乏力,煤炭产能过剩成为必然。
中国能源报:您认为“十三五”应该怎样布局才能缓解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现状?
▍谢和平:当前,国家推动供给侧改革,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作为改革的重点任务。煤炭行业应以供应侧结构性改革为切入点,推动资源整合兼并重组,严格控制增量、淘汰落后存量,消化过剩产能。更重要的是,去产能是去没有达到“安全、高效、绿色”即科学产能的产量及产能,也就是要科学地“去产能”。
煤炭行业要以“安全、高效、绿色”为发展方向,将发展煤炭科学产能作为产业调整的关键抓手。一方面,对现有煤炭产能进行调控,促进已有科学产能矿井的稳定生产;对于有条件改造成科学产能的煤矿,进行攻关和技术改造;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年产9万吨及以下小煤矿逐步淘汰;加快地质条件复杂地区衰老矿井的关闭退出,尤其是华东区和东北区。另一方面,延缓和压缩煤矿新开工规模和速度;新增产能严格按科学产能标准开工建设;现有技术难以实现安全、高效、绿色生产和利用的资源要限制开发。
此外,应进一步优化煤炭产业布局,促进不同区域的煤炭生产向煤炭科学产能发展:控制发展中东部(华东区、东北区和中南区湖南、湖北);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发展晋陕蒙宁甘区,实现煤炭的科学供给;优化发展西南区(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有序开发新疆地区。
中国能源报:产能过剩可能使煤炭行业的形象更“黑”,应该怎样发展才能改变这些偏见?
▍谢和平:社会上对煤炭的负面看法大多源于煤炭开发利用产生的污染,尤其是煤烟型污染造成的酸雨和雾霾天气。其实,煤炭是能源和资源的一种,本身并没有脏差与干净之分,关键在于怎么用,只要政策到位,发展先进洁净煤技术,煤炭完全可以达到洁净能源的标准。超低排放燃煤电厂的成功应用,就证明采用先进的技术可以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除了煤炭行业本身的问题,正面宣传也不够。新中国煤炭工业经过60余年的开发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30余年来的发展,解决了建国后长达30多年煤炭供不应求的局面,为发展能源工业、保障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不可否认,长期以来,我国粗放型的煤炭产业发展,使之在做出贡献同时,也付出了沉重代价——留下“高危、污染、粗放、无序”的负面形象。要改变这种形象,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提高煤炭科学产能,实现煤炭安全、高效、绿色、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开采。
减少资源浪费:安全高效开采
中国能源报:提高煤炭科学产能,实现科学开采,其发展方式需做哪些转变?
▍谢和平:实现科学开采,必须实现发展方式的五大转变。
一是由产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随着我国能源结构不断优化,未来煤炭需求的增长会逐步放缓。煤炭行业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动力,均要求煤炭开发由产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思路,提高发展能力。
二是由单一煤炭生产向煤炭综合利用、深加工方向转变。
煤炭行业需以资源开发生产为龙头,发展新兴产业,提升煤炭价值空间,推动煤炭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推进煤炭深加工转化。促进煤炭产业升级是改变煤炭工业效率低下,经济附加值不高的根本出路。
三是由粗放的煤炭开采向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安全高效开采转变。
粗放开采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技术的落后是主因。应切实加大煤炭行业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推动煤矿向大型化、现代化、自动化、信息化,以及向安全高效生产、清洁高效利用的方向发展。

- 煤炭行业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超过预期需求的生产2020 / 04 / 02
- 印度煤炭公司提高日产能以期实现6.6亿吨年度目标2020 / 03 / 31
- 煤炭“变形记”:从能源到原料2020 / 03 / 25
- 2019年我国原煤产量37.5亿吨2020 / 02 / 03
- 前10月规上原煤产量增4.5% 市场供应转向宽松2019 / 12 / 16









- 阳光电源日本展会签单100MW
- 国家电投年度“成绩单”亮眼
- 红沿河核电基地上网电量再创新高
- 2020清洁取暖县长论坛媒体吹...
- 国家电投首期战略论坛成功举办
- “零碳中国”倡议在京发布
- 天鼎联创携手宏华国际 共创海...
- 生态文明社会化实验室“企业...
- 中国能建参与完成的“长江三...
- 阿特斯集团2020年新春联欢会...
- 阿特斯2020全球销售大会拉开序幕
- 中国智慧能源产业联盟学术委...
- 国际新能源年会共商“转型和...
- 2020年中国水电发展论坛暨水...
- 2020年山西省能源工作会议召开
- 鉴衡成立风能专家委员会
- 2020硅藻新材料科研成果新闻...
- 能源数据与网络安全展将于3月...
- 电力网络安全形势严峻 电力关...
- 2019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