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在北京会议中心政协科技组会场,中国能源报记者独家专访到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核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贺禹。争分夺秒的几轮提问过后,记者立马成为这位谈吐儒雅的中广核“一哥”粉丝。有图有声音有真相哦~~
针对目前核电发展的节奏规模问题、华龙一号“走出去”、核电消纳难题、公众沟通与邻避问题解决,以及人才培养等问题,贺禹均认真做出了回答。而且,让记者“窃喜”的是,抛给贺禹委员的问题,与他今年提案中提出的针对我国核电行业发展面临问题的相关建议高度贴合。比如,我们紧盯华龙一号,贺禹今年就提出——尽快启动华龙一号批量建设,2017-2020年每年核准开建4-6台华龙机组。
贺禹接受中国能源报上会记者采访
中国能源报:根据规划,2020年我国在运在建核电达到8800万千瓦。目前国内核电进度似乎缓慢,2016年更是出现“零核准”。从目标规划完成、发展节奏角度看,似乎完成目标有难度。
贺禹:2020年,我国核电在建和在运的核电达到8800万千瓦,目前计划正在往前推进。2016年并没有核准新的核电项目,但其实也投产了很多机组,我相信国家已经认识到发展核电的重要性,待一些先期问题解决了,国家还是会批新的核电项目,这一点不应有质疑。
要发展在引进AP1000基础上消化吸收再创新的CAP1400,国家还是要等AP1000热试,以及所有主要工作全部做完之后再推进。应该说,国家决策比较慎重。我认为现在可以继续推进一些华龙一号项目,我相信这个没有太大问题。
备注:批量化建设华龙一号是贺禹今年两会提案的其中一个提案——《加快华龙一号核电技术批量建设,确保实现国家减排目标》,点击此处可查看哦~~
中国能源报:目标能完成吗?这个目标之后呢?
贺禹:完成“十三五”建成和在建的总目标应该没有问题,但我认为,建成的数量应该是达不到,因为核电5-6年的建成期,也就是说2015年没有开工机组,到2020年肯定没有投产。2016年没有核准,2015年投产了几台机组,加起来5500万,现在建设的所有核电,到2020年能不能投运也未可知,但也差不多。
“十三五”核电目标已经定了在运加在建8800万,我认为应该再多一些。因为我们要保证2030年碳排放要达到峰值,非化石占比达到20%以上,达到这个目标难度很大。
我们测算,到2030年,全国风电4.4亿千瓦,水电4.4亿千瓦,光伏达到 3.5亿千瓦,核电至少要1.5亿千瓦在运。推算一下,核电建设周期是5-6年,也就是说至少要在2025年前,具备1.5亿的开工空间。2020-2025年之间,至少要6200万的开工,那么,2020年之后平均每年至少要开10台机组,现在周期比较宽松,我觉得应该再批点,特别是2016没有任何新批机组,我个人来讲是比较着急的。
中国能源报:“十三五”是核电出海的关键时期,目前我国自主品牌核电核电技术海外推介情况如何?华龙一号“走出去”的最新进展有哪些?
贺禹: “走出去”主要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特别是在2016年,我们拿下了英国新建核电项目,可以说打开了欧洲核电市场大门。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推进罗马尼亚、捷克的项目,期待有所突破。
应该说,从市场角度看,中国核电真正实现“走出去”的,目前就是华龙一号,其他核电技术也在进行。“走出去”的同时也和国际上有了对标,我们的技术、成本、机组效率也是国际领先的,极具竞争力。国外核电停滞的30年中,我国核电研发工作从未停止,在人才的培养上,也下了很大功夫。我们当初是按照20台机组标配进行人才培养的,而现在才几台。而且,国内核电在设计、工程、制造方面也可以说是人才济济,对行业的持续发展具有很强支撑力。
对比其他国家的核电技术产品,我国核电技术、成本、机组效率都极具竞争力。目前“华龙一号”凭借其安全性和经济性优势,已经引起了泰国、印尼、肯尼亚、南非、哈萨克斯坦等多个国家的强烈兴趣。
中国能源报:这两年,核电消纳问题已经显现,而且引起全行业的担忧。对于缓解核电“消纳症”,您有何建议?核电会限电吗?
(这个问题, 贺禹去年两会提案讲得很清楚,请看本报去年报道《 贺禹告诉你,核电为什么该有三个优先》)
贺禹: 这是我去年提案中提到的一个问题。我国核电总量不算太小,但发电占比比较低,大约2%,核电占比美国有20%,法国占比70-80%。电发出来不用,就会造成严重浪费,这也是电改过程当中一个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核电建设成本高、周期长,而且是企业行为,国家没有投资。企业借了钱建,如果建了核电站,又不让发电,便不能产生一个良性循环,这个风险还是蛮大。国家实际上也做过严格测算,核电机组必须达到7000多小时,才能保证有一定的回报偿还贷款。如果限电,经济效益便无法保障。经济效益有了保证,核电才能继续发展下去。
最近,《保障核电安全消纳暂行办法》刚刚印发,从国家发改委来说,是希望真正要解决弃电的问题,对核电发电有一个基本保证,何时落地执行可能还要等一下。
另外,核电有很强的竞争力,电价不高,对环境也无污染,为什么限电?主要还是利益的平衡和再平衡,有的是地方的利益再平衡。电力市场蛋糕就这么大,现在是产能过剩,你发电多了,就会影响别人发电。
中国能源报:公众接受是核电目前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如何更有效地推动核电行业公众沟通和开放透明,为产业健康发展铺好路?
贺禹:公众沟通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随着经济发展,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
实际上,核电对环境是没有什么影响,安全也有保障,关键是要有效的沟通。除了企业要大力做沟通和透明,政府和媒体的传播沟通都非常重要。最重要的是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对公众的影响非常大,大家都还心有余悸,所以公开透明非常有必要。因此,我们每年都会举办核电开放日,邀请媒体、民众到核电现场看看,对核电了解之后,就会接受。
中国能源报:您今年的两会提案能透露下吗?主要涉及哪些方面?
贺禹:提案的话,主要有建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形成批量化,这样对带动我国核电装备制造非常重要。装备制造目前的不景气主要是没有订单,核电发展可以带动工业制造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会呼吁核电带基荷运行,发挥其满发的效应,国家花了巨资,还承担了一定的安全风险,那么现在建成了不让满发,非常可惜。
再就是,建议在广东省,尤其是核电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建一个核电产业园,推动核电发展。广东的区域位置非常优越,如果放在北方,运输核燃料比较麻烦。
“此文为新浪财经头条(中国能源报)原创内容,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