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每年两会天气都很糟糕。21世纪的前十年,两会期间天是黄的,因为沙尘暴。前五年,天是灰的,因为雾霾。但最近一两年,每逢大会,就天气晴朗,变得湛蓝。准确率超高,人们亲切地称之为“两会蓝”。
不管北京是如何做到瞬间赶走雾霾完成两会蓝和APEC蓝,无论如何,关于雾霾的防治和环保事项肯定会出现在两会代表的提案里,也一定会引发社会最大关注和讨论,毕竟这事儿没这么简单。只是这年年都提案、年年都讨论、却没有任何好转迹象的大事,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迹象,间接导致了海南房地产事业的一个小阳春——避霾房。
历史告诉我们,治霾不能心急,据说人类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治理雾霾成功的先例。不要说伦敦,伦敦最晚从1821年就开始着手治理空气污染,一百多年都没有什么成效,反而因为工业发展、汽车普及而愈发严重,直到1965年北海油田的发现。北海油田的油气储量世界第三,仅次于中东和委内瑞拉,供应英国的能源可谓是绰绰有余。加上伦敦成为金融服务中心,工厂迁到英国其他区域乃至世界各地,但真正的环境治理方面的各种措施,效果并不显著。
而我国呢,目前60%以上的能源都是靠煤炭,核电、天然气、水电等清洁能源加在一起占比还不到20%。也就是说,未来几十年,如果不发生页岩气革命、核聚变技术普及这样的跨越式科技进步,煤炭依然是中国的主要能源,雾霾也依旧会存在。可预想的是,两会提案中也会一直有雾霾的一席之地。
问题如何解决?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恐怕环保专业人士也只能盲人摸象,局限于自身的认知里。有在环保部门体制内的朋友就直言不讳地说,环境执法难,难在哪里,难在不是垂直系统,是组成部门,要对地方政府负责,要考虑经济发展,环保部门说停产整改,政府说不能停,不然工业产值怎么办?经济增长怎么办?就像网上群情激奋,要求政府大力整治污染企业,另一边就有被裁员的人在流泪,饭碗砸了怎么办。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一个河北省的小微企业,有名员工提出希望可以将上班下班时间推迟两个小时。经过我们了解,他说他弟弟与父亲都失业了,工作了一辈子的国企由于涉及废气污染而被关停,发了1000元的遣散费就相当于善后了,现在年底也确实找不到工作,家里经济压力太大,他需要晚上去各网吧网咖卖汉堡直到4点才休息。公司的领导简直惊呆了,因为公司上班时间是早上10:00~晚上6:30,这样谁的身体遭得祝
有中产阶级为了雾霾要逃离北上广,就有人为了饭碗而无视污染,更不要说利益相关者,不是不想走,是无处可逃。说穿了,虽然已经大国崛起,但是本质上还是一个资源匮乏而非富裕国家,民众的治霾心急程度和实际缓解情况成反比,此事若想有实质性进展,除非环境治理和经济建设找到一个平衡点,而技术突破是最好的解决手段。
还是举伦敦的例子。在1895年前,全世界顶尖的科学家们却在思考如何解决马粪的问题,听起来颇有些黑色幽默。但事实上马车是当时伦敦最好的交通工具,也带来了隐患——马粪泛滥。有人预测,到了1950年,伦敦的每一条街道都会堆积着九英尺高的马粪。但这并没有发生,因为汽车在随后几十年里逐渐取代了马匹,科学家的头号难题不解而终,希望雾霾界的“马匹”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