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核电进入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核电发展也面临接受公众考验的“新常态”。
怎么看待福岛核事故?我国乏燃料的处理能力如何?内陆核电站何时开建?……在3月8日召开的中核集团两会代表委员记者见面会上,来自核工业领域的代表委员对这些热点问题一一进行了回应。
一问:福岛核事故会不会在中国重演?
近年来,核电安全之所以备受关注,与震惊全球的福岛核事故关联最大。
“可以负责任地说,中国在建和运营的核电是安全的。”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董事长王寿君说。
核事故一直是核工业界特别关注的事情。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长刘永认为,福岛核事故之所以那么严重,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福岛项目建得比较早,使用的是第一代核电机组,技术落后,安全防护技术远远落后于二代、三代核电。第二,遇到了地震加海啸的极端事件。第一代核电技术主要的特点是,需要在停堆后把余热排出去,这就需要外界提供能量。而海啸将外源供电切断,没有足够的电力供应,使得堆芯融化造成恶果。第三,日本应急不力。
与日本不同的是,刘永介绍说,我国的核电站技术进步,比如华龙一号,是三代核电技术,核安全系统是能动加非能动的,遇到类似福岛的情况不需要外来电源供应。
刘永对核电安全的信心还来自我国的核电监管和应急系统。“我们国家有完整的核安全制度,有专门的监管机构,形成了核安全文化,这些都是核安全的基本保证。极端情况下,我们还有应急体系,从国家到地方到核设施有比较完整的体系,保证万无一失。”
二问:乏燃料后处理项目在哪儿落地?
以中国核电当前的发展速度,乏燃料的安全储存和去向问题将逐渐凸显。
去年8月,有媒体报道,连云港发生反“核循环”项目抗议游行,数千连云港市民聚集街头抗议“核废料”。三日后的凌晨,连云港市政府对外发布声明:暂停核循环项目选址前期工作。
全国人大代表、中核四○四有限公司总经理朱纪介绍说,中法合作核循环项目是中国首个后端处理大厂,将具有三方面功能:一是每年处理800吨的国内核电站乏燃料,通过核循环提高铀资源利用率,为核电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二是建设乏燃料离堆贮存中心,一期贮存能力为3000吨;三是将高放废液玻璃固化,实现高放废物长期管理的固有安全,让核电更清洁。
“乏燃料后处理厂就跟一般的化工厂一样,核辐射是零泄漏。”王寿君说。
实际上,国内外几十年运行经验证明,乏燃料后处理厂是安全的。如法国阿格后处理厂,运行多年对周围环境没有产生任何影响。
朱纪告诉记者,我国已经建成50吨乏燃料中试厂,技术基本掌握了,乏燃料后处理的整个工艺流程已全线打通。
“然而,仅有50吨试验性生产的乏燃料后处理中试厂,远远不能满足我国核电乏燃料后处理的需求。”朱纪坦言。
于是开展中外合作,其中包括中法合作的核循环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