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贺禹建议:加快华龙一号批量化


2017-03-05 22:56:00 中国能源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核集团董事长贺禹

  去年11月,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最新纲领性文件——《巴黎协定》正式生效。作为负责任大国,我国向国际社会做出了庄严承诺,提出“碳排放总量2030年前达峰并争取尽早达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0%左右、单位GDP碳排放较2005年下降60%-65%”的减排目标。据权威机构测算,为实现该目标,到2030年我国运行核电规模需要达到1.5亿千瓦。目前核电在运装机仅不到3500万千瓦,需要从现在起平均每年至少新建10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近几年核电实际发展节奏与这一目标要求明显不符。“十二五”以来全国累计开工仅15台机组,平均每年不到3台,2016年甚至没有核准一个新项目。需要尽快扭转这一局面,使核电产业重回健康可持续发展轨道,确保实现国家减排目标。 

  最近发布的能源“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核电技术要逐步向自主三代集中。按此要求,华龙一号技术是当前现实可行的选择。华龙一号技术已完成融合,国内示范项目已经开工,并即将在英国核电项目上得到应用,具备了批量建设的条件。一是安全性符合要求。采用了“能动与非能动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各项技术指标全面满足我国最新核安全法规要求和国际、国内最高安全标准,目前正在英国进行全球公认最严苛的通用设计审查(GDA)。二是技术相对成熟可靠。是在已经自主掌握并在国内有32台建造业绩、130堆年运行经验的二代改进型技术基础上,通过渐进式改进形成的新堆型,充分利用了现有的设计技术和装备制造体系,95%的设备采用成熟的设计和制造工艺,关键设备如主泵、蒸汽发生器、DCS等均采用成熟定型产品,具有丰富的工程应用和运行经验,剩下5%的新设备也已经全部完成试验验证。三是产业配套能力强。由于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不存在受制于外方的关键技术和设备,首台机组国产化率即可达到85%,国内现有的产能和资源可以支撑年开工10-12台华龙机组。目前国内4台在建华龙机组质量、进度总体可控,首堆已开始穹顶总装,主体工程土建施工进入收尾阶段。四是经济性具有竞争力。得益于既有技术和工程经验的继承性以及较高的国产化率,华龙一号建造成本与全球主流三代核电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竞争力。通过批量建设和设计优化,经济性还会进一步提升,建造成本可以做到与二代改进型相当。这不仅有助于推动国内核电安全高效发展,对于增强国外客户信心、实现核电“走出去”的国家战略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议:后续核电项目优先考虑采用自主三代技术,尽快启动华龙一号堆型批量建设,从今年起到2020年每年核准开工建设4-6台华龙机组,保持平稳有序发展。2020年以后实现以自主三代为主发展,确保到2030年核电投产规模达到1.5亿千瓦以上,支撑国家实现减排承诺。 

中国能源报社新媒体中心制 | 联系电话:010-65369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