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要文
尴尬了!规模最大的炼化基地却不在“国家七大石化基地”之列
2019-03-06 19:03  · 来源:中国能源网  · 作者:  · 责编:王长尧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东明石化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李湘平(右)记者本报记者朱妍专访 

  “原本计划通过整合省内分散产能实现‘聚指成拳’、高质量发展,但‘积极进取、目标宏大’的整合规划出台4个月来,我国炼化第一大省山东并未听到规划落地的声响”——日前,本报采写的调查报道《6年内整合80%地炼,炼化第一大省山东的梦想与现实……》一经推送,便在业内引发了不小讨论,围绕山东地炼整合的观点也各有不同。整合为何充满坎坷?未来路在何方?作为山东最大民营炼油企业的“掌门人”,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东明石化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李湘平向记者作了详细回应。

  (文丨中国能源报上会记者 朱妍发自会场 

  中国能源报:根据山东省政府发布的《关于加快七大高耗能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全省将重点整合地炼企业炼油能力。整合进展如何? 

  李湘平:山东地炼的整合与转型工作正在如火如荼推进,省委、省政府对此特别重视,也积极争取了上级支持,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门专门到山东进行了调研,落实高端化工推进情况。山东省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加快推动炼化一体化”“打造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等目标要求,足见山东发展炼化的决心。 

  但不可否认,整合的确需要一个过程。比如,其中一项重要前提条件就是“上大压小”,小产能的关闭涉及方方面面利益,大家最关注的就是如何关、怎么关,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想法,关闭后这么多工人如何补偿等问题现实存在。这些想法都可以理解,因此相关方案目前仍在沟通中,各方都比较谨慎。 

  中国能源报:据我们所知,东明石化其实很早就展开了整合工作,去年牵头16家地炼企业抱团成立的山东炼化集团备受关注,不少观点认为“第五桶油”呼之欲出。1年多来发展得怎么样? 

  李湘平:山东炼化集团目前运行良好,正在配合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开展“上大压小”等工作。我们已委托国家级规划院,为集团、乃至整个山东炼化的下一步发展编制了全方位规划。集团也将根据省里要求,把山东地炼由现在的1.36亿吨规模整合到未来9000万吨/年,并按照高端化、化工型的路线发展。规模形成后,山东地方炼油要形成万亿元产业规模,相当于在目前4000多亿规模的基础上翻一番,该目标争取在5年后完成。 

  中国能源报:您所说的“高端化”路线,具体如何落实? 

  李湘平:所谓“高端”是指差异化发展,高端产品就是市场紧缺的产品,那些普遍、过剩的一定不叫高端。从企业角度出发,“高端”体现在技术、规模、管理、市场等方方面面。紧缺产品要么具备一定的技术含量,一般技术生产不出来,要么是投资过大,需要一定规模才可生产。例如用来生产眼镜片、相机镜头的材料高端聚烯烃,国内企业目前就生产不出来,暂时仍依赖进口。在炼化市场整体过剩的情况下,实际还有不少高端化工品的需求量大、进口量大,意味着我们的产品结构还需进一步调整,企业还需向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努力。 

  包括东明石化在内,很多炼化企业也已意识到这个问题,纷纷布局转型。但要看到,化工转型需要投入、融资、设计、设备制造等一系列周期环节,比如一个1000万吨/年的炼化企业,从立项到建成投产至少三五年时间,我们应允许这个过程。 

  中国能源报:“十三五”期间国家力推的七大石化基地中,山东其实并不在列。随着各大基地逐渐成长起来,山东如何应对来自“南北夹击”的竞争? 

  李湘平:尽管未被纳入国家级石化基地的行列,但我认为,山东已经在事实上形成了一个“基地“,而且是目前规模最大的炼化基地。之所以未被纳入,是因山东炼化的单体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单体效益尚未达标,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我们将“高端、高质量”定为下一步的发展目标的原因。 

  目前,山东地炼企业也感觉到了竞争压力。山东有自己的原料市场、产品市场等优势,比如我们的产品就在市场腹地,无需长距离运输,大大降低物流成本。但同时,我们也希望得到更多得支持。比如,国家目前并没有给山东民营炼油企业成品油出口配额,所以表现为成品油产能过剩。山东是炼化大省,更是沿海大省,它的优势就是方便进出口。而石油作为大宗物资,需要港口的便利条件来支撑。对此,我认为可充分利用山东的港口、炼化优势,若能把进出口问题解决了,对山东地炼产能发挥、新旧动能转换都有着重要作用。 

  (本报实习记者李玲/整理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