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城市供热向安全化、绿色化、智能化、舒适化发展的潮流中,中国区域供热也正经历着从单一热源到多种热源、从化石能源到可再生能源和余热、从高温供热到低温区域供热的转变。其中最突出的难题是什么?欧洲国家在这方面有哪些前车之鉴?听听丹佛斯区域能源全球总裁安童(Anton Koller)怎么说。
中国能源报:当前,丹麦等欧洲国家在区域供热领域以高效率、绿色节能著称,欧洲区域供热的转型之路对中国有何借鉴和启示?
安童:欧洲供热之前也是按面积收费,现在逐步转向按计量收费,其中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目前,欧洲很多国家虽然实现了按需收费、按计量收费,但这一进程远远没有结束。伴随数字化技术的推进,这一进程仍会加快,使得供热系统能效提升更加显著。
区域供热是特别适合城市的供热解决方案。供热方式与房屋建筑的类型、地理位置和能源资源禀赋有关,往往以节能与舒适为目标采用不同的供热方式。丹麦哥本哈根提出,到2025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二氧化碳零排放城市。为实现这一目标,丹佛斯帮助哥本哈根建立了区域能源系统,该系统整合了很多热源,可以助力区域能源实现节能减排。
欧洲的发展经验表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区域供热要有适宜性,要发展适合城市自身特点的解决方案。慕尼黑用地源热泵进行区域供热,汉堡则是利用工业余热进行供热。
中国能源报:您认为,中国供热领域目前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安童:首先,我要强调的是,中国有自身的优势,这就是区域供热的覆盖率高。当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供热计量推进迟缓。
只有实现了热计量,才能让消费者切身体会到节能的重要性。在中国,目前采用的主要是推动式系统,即产生多少热全都推送出去,不管用户端实际需求的大小。这种按面积收费的供热方式,造成了大量的热流失和能源浪费,不利于供热的绿色低碳发展。
另外,中国供热行业目前更关注供给侧,比如热衷于做管道优化,侧重于如何更好地把热分配出去,未来,需要更多地关注用户端。以需定产,让用户可以按需控制,这样供热系统才能成为节能高效的系统。
中国能源报:中国的一些住宅虽然安装了热计量表,却没能真正实施热计量,据您的观察,阻力在哪儿?
安童:热计量最核心的问题是热价怎么制定。这关系到用户、热力公司等几方的平衡问题。
德国和丹麦等欧洲国家都经历过由简单的按面积固定收费方式向分户按流量计量收费方式的演变。丹麦目前实施的是两部制,区域供热价格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固定资费,包括资本投资偿还;另一部分是每消耗1千兆焦耳热量的可变价格,即支付实际的热能消耗。
对于消费者而言,实施热计量之后,希望减少支出,不希望增加支出。如果实施了热计量,用户为此多支付了费用,就会受到阻力。因此,首先要培养用户的节能意识,改变“热了靠开窗,冷了靠穿衣”的习惯。
对于热力公司而言,必须要有激励机制。能效高、做得好的热力公司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和鼓励,就没有推动热计量的积极性。
对于政府主管部门而言,需要探索制定适宜的路线和政策,进行合理的政策引导。
中国能源报:您认为,中国的供热系统如何才能实现从“热源侧推动”到“用户侧拉动”的转变?
安童: 实现这一转变的核心是热计量改革。
首先要安装热计量表,完善配套的控制系统,使热计量表发挥最大的作用,从硬件上支撑按户计量,按需用热的实现。
其次,需要做到管路平衡,保证热量流向需要地方。不能楼顶很热,楼底很凉,要保证公平计量。同时要有效解决热传递可能导致的计量不公的问题。
欧盟制定了2020年实现住宅分室温控的目标。目前,欧洲供热领域非常关注的一个热点是,怎样有效利用余热。这需要主管部门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使余热不成为废热。同时,系统必须足够的开放,全额接受余热。
从热用户侧来说,消费者知道热源是什么,是来自煤炭,还是来自余热。接入热源不同,价格也不同,用户可以自行选择。
中国能源报:怎样看待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风口给区域供热带来的机遇?
安童:举个简单例子,供热系统需要提前预热,以保证供热正式开始时达到承诺的温度。以前,是根据经验来确定需要提前几天开始预热,在这一过程中,人的经验起决定性作用。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使得我们有了基于数据的精确判断,什么时候开始预热,可以控制得更加精准,这也意味着可以做到更加节能。
再比如,通过给每个房间安装温湿度传感器,针对每个房间的特点,系统能给每个房间实时配送不同的热量,使得供热效率更高。
当然,这些新技术仍是小范围、示范应用。目前,从整个行业来讲,仍处于收集数据、进行监测的阶段,也就是“只监不控”。未来,大数据在分析、预判、控制等环节将发挥更大的价值,推动供热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 太阳能采暖开启新市场新模式2016 / 10 / 19
- 光是燃料就省了30%,丹麦的区域供暖和热电联产为何这么成功?2015 / 07 / 17
- 丹佛斯:能源互联网助区域供热节能“挖潜”2017 / 06 / 20
- 日出东方与加拿大自然资源部能源技术中心签署合作协议2017 / 06 / 09
- 清洁供暖国际学术交流会议暨第73届IEA-DHC执行委员会会议在京召开2019 / 09 / 26









- 中瑞共同探索可持续城市
- “数聚引领赋智电力”第四届...
- 天业集团召开2020年“安全生...
- 助力打造“风电产业之都” 绘...
- 电力辅助服务与城市智慧能源...
- 提议加入疫情防控“重点保障...
- 特变电工新能源2020年首场国...
- 2020年第一届智能循环包装论...
- 520相约特变电工新能源2020年...
- 电力工程造价与定额管理总站...
- 华为旗舰新品,生而不凡、敬...
- 国家发改委:一季度全国全社...
- 阳光电源日本展会签单100MW
- 国家电投年度“成绩单”亮眼
- 红沿河核电基地上网电量再创新高
- 2020清洁取暖县长论坛媒体吹...
- 国家电投首期战略论坛成功举办
- “零碳中国”倡议在京发布
- 天鼎联创携手宏华国际 共创海...
- 生态文明社会化实验室“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