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部国家史 
2013-08-15 16:38  · 来源:能源网-中国能源报  · 作者:  · 责编:系统管理员

  人口刚过800万、国土面积与北京市相当的以色列是典型的“弹丸小国”,但它的存在感却不亚于任何世界一流强国,这种存在感不仅仅是因为传奇而悲情的过去。

  地处欧亚非结合处的以色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横跨欧亚的土耳其,但后者享受到的地缘优势从未在以色列出现。

  1948年建国以来,以色列先后卷入5次中东战争,让人惊讶的不是5战5胜的战果,而是国家经济在四面楚歌的大环境中始终高速前行。

  掸去战争尘埃的以色列是一个科技领先、商业繁荣的发达经济体。

  今天的以色列已成为中东地区唯一的发达经济体,人均GDP超过3万美元。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中,有63家来自以色列,仅次于美国。

  在科技水平整体偏低的中东,以色列是唯一的例外。以科技立国的以色列在生物科技、IT、农业、军事、核技术等方面均有领跑世界的能力。但支撑以色列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却相当有限,特别是被视为“工业血液”的常规油气资源极度匮乏。

  有人将以色列称为“西亚的日本”,这两个国家都曾以“贫油小国”的身份取得了让很多“大国”望其项背的经济成就,但以色列破解能源困境的难度却远超日本。

  建国伊始,因阿以漫长的交恶史,周边的阿拉伯产油国集体抵制以色列,这直接导致以色列的安全问题立体化——不仅要面临时刻存在的生存威胁,更要应对已危机四伏的能源供应安全。

  从这个意义上说,以色列的国家史也是一部能源保供史。

  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不到24小时,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伊拉克大型油田基尔库克通往海法的输油管道随即被切断,仍沉浸在复国喜悦中的以色列遭遇当头一棒。

  自那以后,能源供应告急的以色列被迫舍近求远,高价从前苏联、乍得、墨西哥乃至澳大利亚进口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

  不得不提的是,能源供应的捉襟见肘并未阻挡以色列的前进脚步。建国之初的25年,以色列反而愈挫愈勇,以年均10%的经济增速迅速崛起,世界为之侧目。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六日战争)结束后,以色列与美国的盟友关系迅速深化,后者开始为以色列的国家安全提供更强硬的保护。

  此后,以色列得以从美国当时的另一个战略盟友——巴列维王朝统治下的伊朗源源不断地获取石油,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土耳其等亲美国家也开始用天然气管道同以色列建立起能源联系。

  1978年,以色列的能源安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在美国的干预下,以色列在这一年与埃及签订了著名的《戴维营协议》,同意在两年内撤离西奈半岛。这是以色列历史上第一次撤离行动。

  妥协换来了和平,也换来了就近进口能源的宝贵历史机遇。自那以后,阿拉伯世界中军力最强的国家率先退出了对以色列的围堵,开始向后者输送天然气,输气量一度占到以色列消费总量的40%。这一牢固的供需关系一直延续到穆巴拉克在埃及失势。

  进入21世纪,以色列的能源供应安全得到了极大改善,但这也只是意味着,特拉维夫找到了可靠的油气贸易伙伴。时至今日,以色列98%的石油需求依然依赖进口,每年的开销超过100亿美元。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729927665644342725.jp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