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天储能引领“智造”时代 为“一带一路”添动力
2017-05-17 10:13  · 来源:中国能源报  · 作者:金亚勤  · 责编:王长尧

  工业机器人正在装配流水线上有序地运转,若大的生产车间只有寥寥数人,对面锂电池制造流程复杂、工序多、精度高等要求,中天储能“锂电池智能生产车间”却能“化繁为简”,不仅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其精密度和安全性也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产业和电动汽车的不断兴起,储能行业迎来发展契机,如何提供更安全、更稳定的高效储能设备,成为整个行业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中天科技进入储能行业起步虽晚,但凭借坚实的研发基础和创新工艺,已经成为高性能锂电池智能制造领域的领跑者据了解,中天科技已与“一带一路”沿线的59个国家开展业务合作,储能领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其0.5MWh电力储能系统已出口德国,并在孟加拉国等市场积极布局新能源项目。 

  高端研发核心竞争力 

  要在储能行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自主研发、高端创新尤为重要。 

  据了解,中天储能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成立国内最先进的锂离子电池研发中心由中国物理及化学电源协会特聘专家靳承铀博士领衔,组建实力雄厚的研发团队。除了锂离子电池分析检测外,研发中心还设有完备的电池小试及中试试验线可满足各类新品电池的材料、配方以及工艺研发试验,为高性价比材料筛选、差异化产品的研发提供坚实基础。中天储能公司总经理缪永华介绍。 

  目前,该研发中心共有40余台套如SEMICPXRD、电化学工作站等精密的分析检测仪器并与中国科学院多个科研院所以及清华大学等进行深度产学研合作,申请及授权专利60余项。 

  此外,为迎合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带来的对高性能动力锂电池的需求中天储能选择从能量密度、安全性、制造成本和高倍率快速充电等方面着手研发通过引入高导电性材料、超薄高强度材料、高克容量高压实LFP材料,配套工程化技术的解决,已实现比能量>152Wh/KgLFP产品量产,并保持成本可控、一致性良好、电性能无降低的优势中天储能副总工程师徐洲表示在方形大容量三元锂电池方面,在保障安全性及循环特性前提下,能量密度已突破200Wh/Kg 

  创新工艺实现智能化 

  除了在产品研发上加大投入外,中天储能也在制造工艺和流程上加大创新,自动化程度高达90%以上。“以前采用人工方式生产锂电池,每个小时最多只能生产一千块,而现在通过各种高端的智能制造装备,同样时间可以轻松完成一万块的生产任务。”徐洲说。 

  据介绍,中天储能锂电池生产工艺的智能化不是局部单一的,而是全套集约的从原材料端的自动扫码识别、设备运行状态、生产参数、环境状态,到原材料测试数据采集、半成品识别分析、化成分容,直到OCV/IR等制程关键数据的MES系统,实现了计划、生产、品质等过程的全自动管控、分析、预警和追溯。 

  全套生产工艺流程的智能化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更有效提高产品性能和使用效能,真正做到智能和精细。目前,中天储能锂电池的定位精度由原来的1毫米提升至50微米,产能提高10倍,成品率提高5%,同时电芯的安全性达到行业领先。 

  正因如此,中天储能成功入围工信部发布的《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目录(第四批),并成为唯一一家入围工信部2016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的锂电池企业 

  示范项目树行业标杆 

  凭借其高端研发和智能制造方面的优势,中天科技在储能市场收获颇丰,逐渐成为树立行业标杆的典范。 

  20161013日,总投资4000万元的分布式储能技术装备产业化应用示范项目获批。据悉,该示范项目包括分布式储能应用示范项目和民用智能储能应用示范项目两部分,其中,分布式储能应用示范项目建设分布式光伏、储能、充电桩三位一体结合及源网荷互动示范项目,储能总容量10MWH;民用智能储能应用示范项目建设如东河口镇20-60户家庭光储一体化示范项目,每户2-5千瓦。 

  “作为创新型示范项目,未来的市场环境、项目执行进度及收益情况具有不确定性但却推动了公司的技术创新,开拓新的商业模式和业务增长点,同时加快新能源产业链不断升级。缪永华表示。 

  据介绍,源荷网储能示范项目将新能源渗透率由原来15%提升到40%,有效缓解配电网增容扩建,同时节省用户电费支出,是新能源发电、购售电改革、智能配网建设三者融入的一次尝试。 

  2017年初,中天储能作为总包方,参与协鑫智慧能源承建江苏省10MWh储能电站示范项目负责技术方案制定及储能电站集成系统设计、制造、安装是中天科技继自主设计研发并实施的江苏省首个分布式储能技术装备产业化应用10MWh示范项目后,在电力储能领域的又一次突破。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34e1ed201302e35c880cd976cf7a656.pn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