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巴黎③】中国代表团在忙些什么?有图有真相
2015-12-08 11:22  · 来源:中国能源报  · 作者:  · 责编:王长尧

   “直播巴黎”系列报道是由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的25名前方工作人员每日将巴黎现场的鲜活见闻浓缩成文字,授权《中国能源报》微信平台推送,让国内读者共同体味气候谈判的酸甜苦辣。

文/傅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博士)

   

  告别超过150位国家或政府首脑,今天巴黎会议转入“实质性”谈判阶段,各种磋商全面铺开。 

  清晨8:30,中国代表团在代表团办公室召开了第一次团组会,由中国代表团副团长、首席谈判代表苏伟司长布置当天任务安排。中国代表团团长、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主任随后在中午1:30召集主要谈判代表召开工作会议,传达了习近平主席对代表团的问候,通报了其这两天参加的双边活动情况,并就谈判总体策略、节奏安排等作了指示。 

  

中国代表团在代表团办公室召开团组会 

  德班平台工作组继昨晚先期就前言/目标/总体规定、技术、能力建设、法律约束力相关条款、2020年前强化行动安排等议题开展分组磋商后,于今天平行展开各议题的磋商,接触组会、分组会、非正式会、扎堆会、双边磋商等各种磋商模式全面启动,谈判代表恨不能“分身有术”。特别是在接触组只给每个代表团三个名额进入的情况下,在不同会议时间奔跑赶场互换进场名牌成为了谈判代表的“新常态”。各组谈判形势依然焦灼,各方在巴黎协议与公约的关系,如何在总体目标和各要素中反映公约原则规定、体现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区分,如何构建协议长期目标,如何通过周期性安排强化各方行动和支持力度,如何落实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在技术、资金、能力建设方面的支持,如何体现协议法律约束力等等问题上仍然存在较大分歧。根据工作安排,各分组会议需在周四下午6年前结束工作,接触组将在周四晚上9点前结束工作。如何在12月5日工作组会议闭幕前形成尽可能接近巴黎协议最终成果的协议和决定草案,为第二周部长们从政治层面达成共识奠定基础,将是各国谈判代表面临的重大挑战。 

   

  谈判代表非正式磋商中 

  与此同时,公约缔约方大会召开第二、三次全会,《京都议定书》第十一次缔约方会议开幕并召开第一次全会,公约附属科学与技术咨询机构(SBSTA)第43次会议和公约附属履行机构(SBI)第43次会议陆续开幕,通过了相关议程和工作安排,并随即启动各相关议题正式磋商。考虑到此次巴黎会议德班平台下谈判任务较重,附属机构会议将适当压缩,程序性议题不做过多讨论,实质性谈判留待第44次附属机构会议再行磋商。会议将对各个议题采取三种可能的处理方式,对于确需要开展实质性谈判的内容将召开两次正式磋商会,形成结论供COP通过;对于程序性议题或短时间内无法完成的工作,将由主席直接起草结论案文,留待后续会议继续磋商;对于已经形成报告的议题,则在开幕式上以“注意到”报告的形式直接通过。 

   

  公约缔约方全会、《京都议定书》缔约方大会开幕和第一次全会 

  此外,各种场外活动也如火如荼。巴黎大会“中国角”系列边会正式拉开帷幕,首场边会“中国——亚行气候变化高级别边会”由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气候司和亚洲开发银行共同主办。巴黎会议期间,中国角将举办31场不同主题的活动,以展示中国绿色发展理念和成效,是历次气候大会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正如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和首席谈判代表苏伟司长接受采访时所言:“巴黎大会的意义在于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方向,让更多人认识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做出相应地调整。巴黎会议的重要性在于向世界发出信号,人类对地球未来要有负责任的态度,把世界放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转型的轨道上来。巴黎是改变世界进程的一个机会,把现有经济发展的方式转百年过来,这是最重要的。”为达成有助于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和各国发展道路创新的“公平、有效、共赢”的巴黎成果,各国代表将在有限的“巴黎时间”内携手努力。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729927665644342725.jp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