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能源:中国能源装备自主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3-09-10 12:42  · 来源:新华能源  · 作者:  · 责编:系统管理员

  新华能源9月7日电(和佳)能源装备制造业是技术密集、关联度高的战略产业,是现代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装备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1983年国务院出台了“110号文件”,将技术装备的发展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我国能源装备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实现了“追赶”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一些领域的核心技术仍有差距,重要零部件依赖进口,企业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三十年磨一剑 

  “中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和进步。如果没有这些,中国不可能成为世界能源大国。”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在日前召开的“中国能源装备自主创新报告会暨中国能源装备企业全球化发展论坛”上自豪地说。

  作为中国能源装备三十多年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张国宝感慨颇深:“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到国家计委工作的时候,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支持技术引进。那个时候和今天确实不可同日而语,在引进500千伏交流输电设备之前,我国的电网大多是220千伏,最大的是西北地区的330千伏。如今,我们的输变电设备已经发展到交流1000千伏,直流±800千伏,是世界最高电压等级的输变电设备。”

  张国宝回忆,1978年中国电力装机容量为5700万千瓦,起初消化进口30万、60万机组都非常困难。“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哈尔滨第三发电厂60万千瓦的机组,在调试过程中碰到200多个问题。但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现在我们可以自主研制100万千瓦的超超临界机组。”

  目前,中国电力装机容量已突破12亿千瓦,发电总装机和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均居世界第一。“其他领域也是如此。”张国宝表示,包括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在内的很多能源装备都实现了“追赶”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

   企业须加强技术创新 

  当前多行业普遍出现了“产能过剩”,数据显示,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焦炭、船舶、光伏、工程机械等行业产能利用率最高仅为75%,光伏仅为60%,工程机械行业由于产能急剧扩张,需求大幅度下降,主要产品产能利用率不到一半。

  装备制造业由于产能过剩而导致的行业竞争加剧的现象也非常突出。张国宝表示,能源装备企业要靠技术进步和创新不断推出新的产品,才会有活力和生命力。同时,企业需要从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型。

  受累于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去年以来光伏、风电遭遇市场“寒冬”,风电设备及多晶硅生产困境引起多方关注和争议。据《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与安全报告(2011-2012)》,我国新能源产业总体而言对外依存度较高,风能产业、光伏产业、生物质能产业与地热产业的关键设备及核心技术尚需从欧美输入。

  “实际上,国内企业与世界最高水平还相差很远。第一是思维方式和实践差距很大,第二是市场理念差距很大,第三是创新能力差距很大。” 国务院参事徐锭明说。

  国家能源局油气司天然气开发处处长韩保军表示,能源装备企业要取得更好的发展,需练好内功,搞好专业化。“我国很多企业都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即摊子铺得越来越大,什么都想搞,最后什么都搞得不太好。有一些企业在泵、压裂车等设备方面做到世界第一,这种向‘高精尖’发展的专业化精神非常好。”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34e1ed201302e35c880cd976cf7a656.pn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