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能源9月7日电(和佳)能源装备制造业是技术密集、关联度高的战略产业,是现代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装备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1983年国务院出台了“110号文件”,将技术装备的发展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我国能源装备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实现了“追赶”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一些领域的核心技术仍有差距,重要零部件依赖进口,企业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三十年磨一剑
“中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和进步。如果没有这些,中国不可能成为世界能源大国。”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在日前召开的“中国能源装备自主创新报告会暨中国能源装备企业全球化发展论坛”上自豪地说。
作为中国能源装备三十多年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张国宝感慨颇深:“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到国家计委工作的时候,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支持技术引进。那个时候和今天确实不可同日而语,在引进500千伏交流输电设备之前,我国的电网大多是220千伏,最大的是西北地区的330千伏。如今,我们的输变电设备已经发展到交流1000千伏,直流±800千伏,是世界最高电压等级的输变电设备。”
张国宝回忆,1978年中国电力装机容量为5700万千瓦,起初消化进口30万、60万机组都非常困难。“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哈尔滨第三发电厂60万千瓦的机组,在调试过程中碰到200多个问题。但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现在我们可以自主研制100万千瓦的超超临界机组。”
目前,中国电力装机容量已突破12亿千瓦,发电总装机和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均居世界第一。“其他领域也是如此。”张国宝表示,包括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在内的很多能源装备都实现了“追赶”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
企业须加强技术创新
当前多行业普遍出现了“产能过剩”,数据显示,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焦炭、船舶、光伏、工程机械等行业产能利用率最高仅为75%,光伏仅为60%,工程机械行业由于产能急剧扩张,需求大幅度下降,主要产品产能利用率不到一半。
装备制造业由于产能过剩而导致的行业竞争加剧的现象也非常突出。张国宝表示,能源装备企业要靠技术进步和创新不断推出新的产品,才会有活力和生命力。同时,企业需要从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型。
受累于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去年以来光伏、风电遭遇市场“寒冬”,风电设备及多晶硅生产困境引起多方关注和争议。据《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与安全报告(2011-2012)》,我国新能源产业总体而言对外依存度较高,风能产业、光伏产业、生物质能产业与地热产业的关键设备及核心技术尚需从欧美输入。
“实际上,国内企业与世界最高水平还相差很远。第一是思维方式和实践差距很大,第二是市场理念差距很大,第三是创新能力差距很大。” 国务院参事徐锭明说。
国家能源局油气司天然气开发处处长韩保军表示,能源装备企业要取得更好的发展,需练好内功,搞好专业化。“我国很多企业都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即摊子铺得越来越大,什么都想搞,最后什么都搞得不太好。有一些企业在泵、压裂车等设备方面做到世界第一,这种向‘高精尖’发展的专业化精神非常好。”

- 制造强国迈向中高端2016 / 12 / 26
- 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态势年报等系列报告发布2016 / 07 / 27
- 发改委:2020年前明显缓解能源装备产能过剩2016 / 06 / 30
- 能源装备强国征程迈出新舞步2016 / 06 / 28
- 部委发布《中国制造2025—能源装备实施方案》2016 / 06 / 23









- 中瑞共同探索可持续城市
- “数聚引领赋智电力”第四届...
- 天业集团召开2020年“安全生...
- 助力打造“风电产业之都” 绘...
- 电力辅助服务与城市智慧能源...
- 提议加入疫情防控“重点保障...
- 特变电工新能源2020年首场国...
- 2020年第一届智能循环包装论...
- 520相约特变电工新能源2020年...
- 电力工程造价与定额管理总站...
- 华为旗舰新品,生而不凡、敬...
- 国家发改委:一季度全国全社...
- 阳光电源日本展会签单100MW
- 国家电投年度“成绩单”亮眼
- 红沿河核电基地上网电量再创新高
- 2020清洁取暖县长论坛媒体吹...
- 国家电投首期战略论坛成功举办
- “零碳中国”倡议在京发布
- 天鼎联创携手宏华国际 共创海...
- 生态文明社会化实验室“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