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病”在岗、“带病”提拔的典型
2013-10-25 09:30  · 来源:环球人物  · 作者:  · 责编:系统管理员

  中央党校教授、反腐问题专家林喆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十八大之后,我一直在等‘大老虎’的落马。”对于蒋洁敏的落马,林喆认为这是“国有大企业腐败的习惯性发作,很正常,因为关键问题没有解决”。

  环球人物杂志:您说的这个“关键问题”是什么?

  林喆:第一,这个行业缺乏竞争,难免产生腐败。第二,石油企业是生产、经营单位,有巨大的财富,这肯定会吸引一些人靠拢过来。第三,国有企业内部是金字塔形管理结构,底层是一般职工,由于民主不健全,他们发现了问题也发不出声。所以高层只要把中层安排好,就可能会出现层层包庇、贪腐的现象。

  中石油集团内部的人跟我说:“我们单位是最腐败的。”一般的国有企业管理办法在这里不一定行得通,他们很特殊,治理他们需要特殊的、长期的调研。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的管理学者到企业搞调查,一住就是几年,甚至十几二十几年,最后找到了科学的管理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效。而我们往往是到企业走马观花,考察只有几个小时,提出的方案肯定无法对症下药。

  环球人物杂志: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样的?

  林喆:应该组织一个调查团,扎根下去,吃喝都在企业。一个调查团可以分成几个组,每个组分散到各个领域、车间,和工人同吃同住,了解企业的生产力来自何方,了解企业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个环节,以及在哪个环节最容易出问题。最后大家再集中起来找出可行的对策,多找几次肯定能找到根治国有企业腐败的防范机制。任何单位预防腐败,关键就是三个环节:用人环节、制度环节、监督环节。这三个环节抓紧了,没有搞不好的。

  蒋洁敏事件是典型的“带病”在岗、“带病”提拔的例子,说明中石油集团在用人方面出了问题,应该追查谁提名的、谁审核的、谁监督的。《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已经写明了用人失当和监督缺位的责任追究。如果总是轻易放过提拔者,这类事就总会发生。只有上面严格处置一批提拔者,才能管用,下面的人才会认真起来。

  环球人物杂志:但提拔者可能会说,我当时都不知道被提拔者有“病”。

  林喆:这就是问题了。审核时,主要审核的就是被提拔者是不是有“病”,没“病”才能提拔,不知道就不能轻易提拔。拿蒋洁敏来说,要审核有没有买官卖官现象,有没有亲属利用其职权牟利,有没有宗派联系,这些都要调查清楚。用人部门应该举一反三,认真反省。

  环球人物杂志:您说到了宗派联系,现在这个问题严重吗?

  林喆:很严重,一个圈子一个圈子的,有时候普通职工一眼就能看出谁是谁圈子里的。毛主席说过:“党外有党,党内有派,历来如此。”他一直反对在党内搞圈子,但现在这种现象还是很明显,尤其是人人都想晋升的时候,这种问题就更为严重。

  环球人物杂志:我们还观察到一个现象,这些年一直在讲政企分开,但蒋洁敏在政企之间多次转换角色。 林喆:国有企业的高管一转身就是政府高官,这的确是个问题。如果一个国企领导犯了错,发一个红头文件把他调离,然后把他包庇起来,这是典型的政企不分,而且会形成利益输送。当然这是少数,我们也有很多国有企业高管和政府官员很好地守住了各自的角色。

  环球人物杂志:和官员腐败比起来,国企腐败的危害在哪里?

  林喆:能不能治理好国企的腐败,是对执政能力的另一种考验,也就是看你会不会管企业。如果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是父与子的关系,任命国企高管像父亲委派儿子那样,那就错了。人事问题要尊重企业内部职工的意见,政府的重点是监督,在政策、法律方面给企业把好关。比方说石油吧,它在哪个国家都是紧俏商品、稀有资源,盯着这一块的人很多,所以监督更要到位。

  环球人物杂志:很多网友说,蒋洁敏落马和中石油集团窝案被揭发,再次证明了中央“打老虎”的决心。您对“打老虎”有什么期待?

  林喆:我还是提建议吧。认真地检查一下为什么蒋洁敏能够腐败,到底国企哪些环节出了问题,会不会还有人在顶风作案。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729927665644342725.jp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