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井是油田企业司空见惯的设施,工程技术人员早已对其熟稔于心。但在几千米深的地下,油井具体长什么样子?这一直困扰着工程技术人员。
早在2003年,胜利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的技术人员也想回答好这一问题,于是井下电视这个设想产生了。
十几年来,他们应用自主研发的井下电视检测技术,先后治愈了全国246口油井。如今,在低油价下,这一技术再担重任,高效助力扶停井及套损井治理工作。
将国际先进技术国产化
最初井下电视技术采用电缆传输,而受电缆传输速率影响,技术人员并不能得到连续的井下画面,只能得到一幅幅的图像。
后来,胜利油田工程院引进国外光纤井下电视技术,帮助油田开发技术人员实现“实时看到”井下情况的愿望。
当时,光纤视像测井技术在国际上属于领先水平,仅被少数国家掌握。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虽有所进展,但均未突破高温高压的油矿恶劣环境限制。
针对该技术的关键问题,该院修井完井中心技术人员开展了井下仪器光发射机、测温电路、光接收机和地面数控等方面的研究,解决了增大光发射机发射功率、提高光接收机灵敏度和电路高温稳定性,以及高温封装等技术难题,研制成功整套井下仪器和地面系统。
后来,他们又在光纤传输摄像仪器所需的耐高压光学镜片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研制完成具有全部知识产权的光纤视像仪器,整机下井试验一次获得成功,标志着该项国际先进技术国产化进程取得重大突破,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
实践证明,胜利油田工程院自行研制的光纤视像井下仪器不仅满足浅井的应用条件,而且可应用于3000米以上深井的测试。
可视化、高效化检验修复
有了这套可以给油井做“胃镜”的设备,胜利油田套管“生病”油井自此告别“望、闻、问、切”的传统疗法,迈入可视化、高效化的检验修复时代。
井下光纤电视检测技术的最大优势是,能够一次性“确诊”常规手段无法检验到的套管内复杂井况,为后续作业施工提供决策、降低成本。
如,某10-7-3井在落物打捞施工中油管断脱,接箍落于油套间隙,打捞14天毫无进展。采用光纤电视技术检测后,施工人员精准摸清井下情况,对症施策,一次打捞成功。
十几年来,胜利油田工程院技术人员应用这项技术,为全国246口疑难杂症套损井确了诊、开了药、治了病。其中,油井最深达3163米,最高温度为126摄氏度,井筒直径62~220毫米。
虽然技术好,但由于那些年油价高,油田企业普遍效益好,给油井治病还没有达到很紧迫的程度,所以井下电视检测技术一直没有火起来。
好技术有了用武之地
近几年,形势突变,国际油价大跌并持续低迷,油田企业普遍面临巨大的生产经营压力。为实现效益开发,胜利油田决定在未来几年里持续开展大修扶停侧钻工作,让大批套损井尽快康复上岗,盘活资源,增效创效。
胜利油田专门召开套损井治理技术务虚会,要求加快合作,抓好扶停及套损井治理工作,实现套损井全过程管理。
为了让更多的带病生产甚至“病倒在床”的油井,花最少的钱、在最短的时间内康复,胜利油田工程院技术人员成立专家“诊疗组”,日夜兼程为油井做检验、开药方、动手术。
为进一步降低成本,技术人员投入井筒检测技术的配套完善研究中。他们力争在井下光纤电视这个可视化“胃镜”的基础上,整合电磁探伤技术这一“CT”功能,将不同检测技术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实现油井套损治理由修理到预防的转变,即通过对油井定期“体检”,防患于未然,让它们长期处于健康工作状态。
好技术有了用武之地,短短几个月内,技术人员就完成了12口井的井下光纤视像检测施工,成功获取了井下套损及落物的清晰视频及图像,并根据检测结果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措施,修井效率平均提高30%以上。
目前,胜利油田2018年长效投入扶停井及套损井治理工作正紧锣密鼓开展。

- 长庆胡尖山油田精准挖潜措施增油2019 / 03 / 21
- 长庆采油七厂“小措施”赢得“大丰收”2018 / 07 / 31
- 玉门酒东采油厂高效清蜡打通油井“血栓”2018 / 06 / 29
- 塔里木沙漠油井生产智能化2018 / 04 / 12
- 西北油田采油一厂温和注水稳产增效2017 / 11 / 06









- 阳光电源日本展会签单100MW
- 国家电投年度“成绩单”亮眼
- 红沿河核电基地上网电量再创新高
- 2020清洁取暖县长论坛媒体吹...
- 国家电投首期战略论坛成功举办
- “零碳中国”倡议在京发布
- 天鼎联创携手宏华国际 共创海...
- 生态文明社会化实验室“企业...
- 中国能建参与完成的“长江三...
- 阿特斯集团2020年新春联欢会...
- 阿特斯2020全球销售大会拉开序幕
- 中国智慧能源产业联盟学术委...
- 国际新能源年会共商“转型和...
- 2020年中国水电发展论坛暨水...
- 2020年山西省能源工作会议召开
- 鉴衡成立风能专家委员会
- 2020硅藻新材料科研成果新闻...
- 能源数据与网络安全展将于3月...
- 电力网络安全形势严峻 电力关...
- 2019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