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油气>炼化
山东地炼管输难题短期无解
2016-08-02 17:32  · 来源:中化新网  · 作者:张兴刚  · 责编:油气

  尽管烟台港至淄博输油管线已经投产,董家口港—潍坊—鲁中、鲁北输油管道也正在建设,部分缓解作了原油输送难题,但由于建设周期较长,管道运输能力不足依然困扰着山东地炼企业,短期内无法解决。 

  据了解,目前从港口到地炼企业都想加快管线建设,但现实却受多方因素制约。“新建原油管道面临审批手续复杂、审批周期长、拆迁协调难等难题,进展缓慢、建设周期长,像日东管线(日照至东明)从建设到投产就用了4年。”山东东营一家地炼企业的副总经理表示。 

  据了解,除了日照至东明管线,日照港还有意建设一条从日照到东营的原油输送管道,途经临沂、潍坊、淄博等地,为沿线的炼化企业提供原油运输服务。但是这一管道目前还处于计划论证阶段,离落地时日尚远。董家口到东营的董东原油输送管道已经被列为山东省重点工程,也因规划路由手续等未得到批复,严重制约了前期进度。由沂水县政府、青岛港、正本物流有限公司和山东清沂山石化科技有限公司四方共同投资建设的青岛港至沂水县液体化工仓储管道,设计总长120余千米,年输送能力达2000万吨。项目在20156月举行了启动仪式,但到目前“还没正式安装建设”。 

  除了手续繁琐、建设周期本身就比较长以外,建设运营原油输送管道还取决于港口硬件设施,需要港口具有大码头、大库区、便利的装车线等。“现在原油输送管道都是配套30万吨级原油码头,山东虽然港口多,但真正具备相应硬件条件的很少。”山东联合能源管道输送有限公司孙庆峰站长说。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山东省内仅有日照港、青岛港和烟台港具备30万吨级原油码头。以地炼企业最为集中的东营市为例,东营港突出的制约瓶颈就是大吨位码头少,该港口目前正在着手突破码头吨位瓶颈,建设30万吨级原油码头。传统原油接卸大港也在加快升级扩能的步伐。日照港目前原油年进口量逾3亿吨,占到国内总进口量的一成左右。为增强原油运输能力,上半年日照港又开工建设了第三座30万吨级原油码头。 

  业内人士表示,受限于地域条件、投资环境、政府管控等问题,山东地炼企业通过管道将原油直接从港口输送到家门口不可能一蹴而就,普及普惠都还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布局集中化和运输管道化,是未来国内地炼发展方向,山东地炼企业集中,应当在原油输送管道上有整体规划,规划不仅包括管网布局,也包括配套的港口建设等,通过上游的资源调配加大整合力度。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729927665644342725.jp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