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油气>天然气
天然气的东进之路-GERwithCreative
2015-11-19 15:32  · 来源:  · 作者:  · 责编:吕学谦

  天然气的东进之路

  Please see attached cover GIF

  20多年前,属于上海人民的集体回忆之一,便是煤球炉和煤气罐——那时,在棚户区及老城厢,常常能看见边不住咳嗽边扇着浓烟滚滚的煤球炉的老太太。后来,管道煤气渐渐地被推广到千家万户,从此无数人家通上了更为安全、热值也更高的天然气,“咔哒”一声,便点上了火。

  截至今年6月,上海全市天然气年供应量已超过70亿立方米,曾经的煤球炉和煤气罐早已成为历史。然而,普通的市民,也许从不曾深究这种生活方式改变背后的故事。

  在距离上海千百公里外的新疆霍尔果斯,直径1,016毫米的西气东输管道从这里起步,连结南京、上海、香港。十二年来,它让超过五亿国人享受到了天然气,也吸引了无数专业工作者为之前赴后继。

     

  如今,西气东输共有三条管线:一线是从新疆到上海,二、三线的天然气来自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等国进口,国内的起点是霍尔果斯口岸,途经上海,最远运输到香港。

  在霍尔果斯的郊外,有一座醒目的工业设施——那便是西气东输管道的压缩机站,也是中亚天然气来到中国境内的“第一站”。压缩机站,在西气东输的工程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气体在管道内部都会存在摩擦力,流动速度会逐渐减慢,就像是从遥远的西部向东行进的疲惫旅客,在没有持续补给的状况下,慢慢就走不动了。”中石油西部管道独山子生产科科长兰明勇说,“这是整个项目最关键的一个技术关卡,而压缩机便是打通这个关卡的‘钥匙’。每当气体通过压缩机,设备便会给它提高压力,帮助它继续向东行进。”

  Please see attached GIF 1

  “压缩机输出气体的过程就如同心脏泵出血液一般。所以我们常将压缩机比作西气东输管道中的‘心脏’。”以霍尔果斯为例,假设一天启用两台压缩机,输气量能达到8,000万标方一天,不启用的话,输气量将减少一半。

  在西气东输二线全线25座压缩机站中,GE为其中的17座压缩机站提供了52套压缩机机组;在西气东输三线西段建设中,GE为其中的4座压缩机站提供了15套压缩机机组。其中西二线和西三线的首站——霍尔果斯站的8套机组全部采用了GE的机组,确保了两条天然气大动脉的平稳运行。

  Please see attached GIF 2

  不仅如此,GE的专业技术人员还在西气东输线上开拓出了清洁能源领域的另一片蓝海:余热回收发电。

  据悉,一个典型的燃气轮机燃烧天然气产生的热量中高达三分之二都会被浪费。西气东输工程总共长4,200公里,每200公里左右就需要一个压缩机站,全线共有80台机组,以单台燃机回收余热发电8兆瓦计算,一年西气东输管道的余热回收可以发电640兆瓦。

  为此,GE开发了一项名为ORegenTM的技术。余热会先把类制冷剂介质加热,加热之后形成高压的热气,驱动膨胀机,让它驱动发电机继续发电。ORegenTM技术不仅充分利用了天然气燃烧后产生的能量,降低了能耗和排放,而且在整个作业过程中,都不需要用到水,这对于视水如命的西部地区而言可谓是对症下药。

  据悉,GE即将为西气东输红柳站提供两套17兆瓦的ORegenTM余热回收机组进行发电。如果按照每年八千小时计算,这两套ORegenTM机组可年发绿色电力2.2亿度,供14万户中国家庭使用。

  “按照西气东输的长度,能效每提高5%,每年就能节省至少500万美元,节能的经济效益非常明显。” 来自GE油气集团的现场工程师姚金国说道。

  八万公里,是世上迁徙最远的燕鸥往返南北极的距离,也是姚金国四年来穿梭于家和新疆的几座压缩机站之间,用双脚所丈量的土地范围。

  转眼,秋冬供暖季又将到来,姚金国和他的团队成员仍将奋战在4,200公里外的霍尔果斯。因为在他们的背后,是管道另一端的数亿用户。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729927665644342725.jp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