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14名两院院士、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的评审团4日在北京评审中国22座储气库建设的创新技术成果。评审团认为,该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大型储气库选址与建库技术国际领先。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教授李根生介绍,地下储气库是把天然气注入地下圈闭或人造洞穴形成的一种储气场所,主要作用类似长江沿岸的湖泊,调节冬夏用气峰谷差,提升管道输送效率;或作为战略储备和应急储备,应对进口中断和短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中国地下储气库建设面临重大技术挑战。”中国石油西南气田分公司总经理马新华表示,海外90%地下储气库埋深小于2000米,构造完整,而中国主要天然气消费区的地质构造复杂、破碎,埋深普遍大于2500米,储层非均质强,选址与建库方难度大,必须解决“注得进、存得住、采得出”等重大难题;注采气井储层压力低,巨大的拉伸力和挤压力交换作用到地下储气库,对钻完井工程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国内缺乏地下储气库高压大型注采核心技术;安全运行风险大。
马新华称,从2000年1月起,在国家科技部、财政部等支持下,中国石油先后设立国家课题2项、集团公司级重大专项2项、重大工程试验项目1项、重点科技项目20余项、油田公司级科研课题100余项。
目前中国石油建设地下储气库的创新成果。已应用于北京、新疆、重庆等地16座新地下储气库的建设,刷新了地层压力低、地层温度高、注气井深、工作压力高等4项世界纪录;储气规模达400亿立方米,相当于三峡水库的蓄水量;冬季调峰能力超过100亿立方米,相当于中国“十三五”计划的67.5%;最高日调峰量近9000万立方米,相当于全国最高日用气量的1/10,惠及京津冀等10余省(市)2亿人口;累计调峰采气350亿立方米,相当于4座千万吨级特大煤矿贡献的能量,综合减排8000万吨。
评审团认为,中国建设地下储气库,开拓了中国复杂地质条件下储气库技术创新之路,奠定了中国天然气战略储备格局的基础,推动了中国由采输气调峰向地下储气调峰的历史性转型升级。推广应用中石油地下储气库建设创新成果,建设更多地下储气库,对缓解中国天然气夏秋产能过剩、冬春供不应求的矛盾有重要作用。

- 我国气藏型储气库建设技术取得重大突破2019 / 12 / 25
- 探访中东部最大地下“天然气银行”2019 / 10 / 25
- 我国首个储气库交易产品上线启动2019 / 10 / 16
- 中石油中石化 加速推进储气库建设2019 / 06 / 26
- 储气能力短板如何补齐(行业观察)2019 / 06 / 19









- 阳光电源日本展会签单100MW
- 国家电投年度“成绩单”亮眼
- 红沿河核电基地上网电量再创新高
- 2020清洁取暖县长论坛媒体吹...
- 国家电投首期战略论坛成功举办
- “零碳中国”倡议在京发布
- 天鼎联创携手宏华国际 共创海...
- 生态文明社会化实验室“企业...
- 中国能建参与完成的“长江三...
- 阿特斯集团2020年新春联欢会...
- 阿特斯2020全球销售大会拉开序幕
- 中国智慧能源产业联盟学术委...
- 国际新能源年会共商“转型和...
- 2020年中国水电发展论坛暨水...
- 2020年山西省能源工作会议召开
- 鉴衡成立风能专家委员会
- 2020硅藻新材料科研成果新闻...
- 能源数据与网络安全展将于3月...
- 电力网络安全形势严峻 电力关...
- 2019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