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净的天空”从未像今天这般受到国人期待。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报告中提出,今年要“下决心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污染问题,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话音刚落,现场近3000名人大代表报以热烈掌声。
进入新年以来,雾霾天气在中国中东部地区密集出现,全国30多座城市不时笼罩在污浊的空气之中,首都北京整个1月更是只有5天晴好,全国近6亿人口受到直接影响。
在所有人感同身受的当下,继续报道天气如何糟糕、危害多大已无实质意义,当务之急是摸清导致雾霾天的主因,并为治霾梳理出可操作的行动方向,而这正是今年两会代表委员提案和讨论最为集中的交汇点之一。
雾霾“元凶”之争
雾霾的形成与近段时间大气环流异常静稳有直接关系,但罪魁祸首是大气中PM2.5(动力学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可吸入颗粒)大量增加,而关于PM2.5的来源,主流观点认为根本原因是燃煤、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等人为因素造成的污染,但因缺乏数据支撑,这些污染源的危害都难以量化。
“所有人都在谈论雾霾天,但至今没有一份权威的数据报告告诉大家,导致雾霾天气的主因究竟是什么。”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化工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张明森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
雾霾天气在中国的大范围爆发是多年粗放式发展种下的苦果,形成原因复杂,但在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的助推下,大众舆论更倾向于将炮口对准与“三桶油”有直接关系的油品质量,早已习惯争议的后者也因此再成被拷问对象。
3月5日,全国政协委员、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对此作出回应称,导致雾霾天的最大杀手并非汽车尾气,而是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超过70%的煤炭。
对此,张明森表示“不敢下结论”,但可以用现有数据“做个推测”。
目前中国每年消费4亿多吨原油,经炼化后进入市场的燃油2亿吨左右,而成品油国IV标准硫含量为50PPM50%,国五标准只有10PPM;相比之下,煤碳中的含硫量高的可超过1%,而我国的煤炭年消费量已超过40亿吨。“这不是简单的算术问题,但数量级的差距已经摆在那里。”张明森向记者强调。
3月8日,全国政协委员、原工信部部长李毅中总结了五个雾霾成因,其中也有三个涉及煤炭,分别是工业排放的废气(年均燃烧3.5亿吨煤炭)、火电比例高(70%)、民用燃煤等对空气造成的污染,另外两个原因是城市汽车尾气排放和生态环境遭破坏导致的恶劣天气。
但无论谁的“贡献”更大,燃煤和机动车尾气无疑都是导致天气异象的重要因素。
油品升级的成本之惑
机动车排放广受舆论诟病,与我国油品质量较差有直接关系。
目前除北京实行国V标准,以及上海、珠三角、江苏等地实施国IV标准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油品仍采用国III标准(150PPM),相较于已在欧洲普及的欧V油品标准(10PPM),中国成品油在环保性方面确实存在明显差距。
而按照中科院的监测,在京津冀地区,机动车已成为PM2.5的最大制造者,在雾霾天的倒逼之下,升级油品已成社会共识。
在中国当前的炼能版图中,中石化占据了50%的市场份额,中石油占30%左右,剩下的20%中海油和陕西延长石油各占一成。
张明森指出,从企业角度出发,升级油品并不存在技术障碍,“降到0PPM都可能实现,关键在于油品升级背后的经济账很难算”。
据其透露,中石化内部曾做过估算,如果将旗下销售的油品全部升级到欧IV标准,相应成本至少为2000亿元。“这笔钱谁来买单?有人说政府补贴,但政府的钱还不是来自纳税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则认为,油品升级的成本分担应参考欧美模式,由国家、企业和消费者共同承担。“成品油标准从国IV升级到国V,每吨成本会增加200元左右,这笔费用都推给炼厂并不公平,PM2.5的升高,国家、企业和消费者都有责任。”
事实上,面对舆论压力,企业方已开始采取行动。2月1日,中石化“突然”宣布,今年12月31日前旗下12家炼厂的脱硫装置将全部建成投产,2014年起将全面供应国IV标准油品。
在此之前,油品升级基本都伴随着售价上升。例如北京油品标准升级至国IV时,油价每升上调了0.2元左右,上海油品标准在升级到国V时,油价每升则上涨了0.3元左右。
治标更要治本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两会期间,不少接受记者采访的代表委员都试图从调整能源结构的高度,为治霾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刘吉臻在接受《中国能源报》采访时指出,治理雾霾“治标更要治本”,在可控范围内降低排放的同时,最本质的要求还是要改变目前粗放的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全国人大代表、新疆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武钢则建议积极推动“疆电东送”。“中国西部风力发电潜能巨大,应加速建设连接东西部的超高压输变电通道,充分开发西部风电资源,‘西风东送’,部分替代东部城市的火电,减轻雾霾危害。”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黄迪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呼吁加快核电建设。“考虑到核电在减排方面的巨大潜力和稳定性,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我建议加速核电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环保厅厅长缪学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则指出,我国的制造业仍处在全球产业链末端,产品出口到国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能耗和排放却留在国内,“不去升级、改造产业结构,中国的环境一时半会儿好不了”。
此外,多名代表委员还提出,应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尽快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但又适度超前的法律保障体系。全国人大代表杜国玲还建议将PM2.5纳入新的监测范围。“抗击PM2.5等污染源已是国家层面的战役。期待各项政策进一步细化、落实,尤其希望能与政绩考核挂钩。”

- 2016年中国污染物治理现状分析及污染治理投入现状分析2016 / 11 / 30
- 我国工业炉节能减排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2014 / 09 / 15
- 多地出台补贴政策利好光伏产业2014 / 07 / 08
- 我国环保10年花4万亿无大改观 造假被指是祸根2013 / 03 / 08
- 治理大气污染谁抓住机会或成为下一个马云2014 / 12 / 05









- 阳光电源日本展会签单100MW
- 国家电投年度“成绩单”亮眼
- 红沿河核电基地上网电量再创新高
- 2020清洁取暖县长论坛媒体吹...
- 国家电投首期战略论坛成功举办
- “零碳中国”倡议在京发布
- 天鼎联创携手宏华国际 共创海...
- 生态文明社会化实验室“企业...
- 中国能建参与完成的“长江三...
- 阿特斯集团2020年新春联欢会...
- 阿特斯2020全球销售大会拉开序幕
- 中国智慧能源产业联盟学术委...
- 国际新能源年会共商“转型和...
- 2020年中国水电发展论坛暨水...
- 2020年山西省能源工作会议召开
- 鉴衡成立风能专家委员会
- 2020硅藻新材料科研成果新闻...
- 能源数据与网络安全展将于3月...
- 电力网络安全形势严峻 电力关...
- 2019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