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国内
我国钢铁冶金固废利用技术获重大进展
转底炉处理含铁、锌尘泥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及示范科技成果评价会召开
2017-08-08 13:03  · 来源:  · 作者:  · 责编:多媒介

  本网讯 日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底炉处理含铁、锌尘泥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及示范科技成果”在江苏沙钢集团通过了由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组织的成果评价。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等7位专家和教授组成的评价委员会认为,该成果整体工艺技术及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议在同类冶炼企业推广应用。

  据介绍,沙钢集团“转底炉处理含铁、锌尘泥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及示范项目”,是神雾集团江苏冶金设计院与沙钢集团双方共同承担的国家科技部“十二五”重大支撑课题,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努力,建成了一条处理规模大、产品质量高、能耗低、技术装备先进的转底炉处理含铁、锌尘泥生产线,每年可处理含铁尘泥30万吨,生产金属化球团20万吨,氧化锌粉7000吨。自2012年以来,已连续稳定生产5年多,作业率超过92%。

  评价委员会认为,项目研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蓄热式转底炉处理含铁、锌粉尘成套技术及装备,建成了处理量为30万吨/年的转底炉直接还原含锌粉尘,综合回收铁、锌示范生产线,实现了核心转底炉设备的国产化和大型化。使用低热值煤气,通过蓄热式燃烧技术提高了炉内燃烧温度,提高了球团金属化率;通过炉内气流和温度场的特殊设计,使得既炉温均匀、又无气流扰动;通过特殊成型技术,降低了球团粉化率,提高了锌粉的回收率和品位。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均优于国内外同类技术,是我国冶金固废处理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数据显示,该生产线投产以来,可获得平均金属化率为85%以上的球团,锌平均脱除率达95%,获得副产品氧化锌粉的平均品位大于60%,回收率平均达95%。吨金属化球团的能耗为203.11kgce(不含尘泥内含碳),节能27%以上。

  沙钢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实现了含铁、锌固废的有效循环利用,投资两年后即回收全部投资, 2014年至2016年新增产值8.8亿元,创利税3.97亿元,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同时,本项目解决了钢铁冶金固废的污染环境问题,实现了示范工程内的固废和污水零排放。与现有国内外主要固废处理技术—回转窑方法相比,本项目可减少能耗约70kg标煤/吨金属化球团,按此计算,每年减少烟尘、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为:按照每吨标煤燃烧会放出36kg烟尘,二氧化碳排放2.62吨,燃烧产生二氧化硫排放17 kg计算,按转底炉现有产量,每年减少烟尘排放504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67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38吨。

  此外,通过本项目的顺利开展,开辟了我国储量丰富的贫铁矿及铁尾矿资源利用的新途径,使难以处理的劣质铁矿及铁尾矿等大宗固废也得到了资源循环利用。每年可以处理铁矿及铁尾矿近2万吨。

  据悉,由于国内废钢资源的不断增加,电炉炼钢产量将持续增加,沙钢集团各类粉尘原料将发生很大变化,含锌粉尘的产量将持续走高。由于一期30万吨转底炉项目效益非常好,沙钢集团正酝酿上马第二条生产线。

  评价委员会认为,该成果示范项目对于我国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意义重大,总体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项目的成功运用,提高了我国钢铁行业含铁、锌粉尘固废资源的循环利用水平,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转底炉直接还原装备及技术,提升了我国在直接还原炼铁领域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了我国转底炉直接还原技术的市场竞争力。

  据了解,2016年我国的钢产量为8.08亿吨,钢铁企业尘泥总量一般为钢产量的10—12%,全国钢铁行业每年产生的尘泥量约8000万吨。由于废钢资源的持续增加,电炉炼钢短流程将迅速增长,含铁、锌粉尘的比例将会不断增加。按目前计算,每年2000万吨含锌尘泥如全部采用神雾转底炉技术进行处理,可生产金属化球团约1300万吨,可解决6000多人就业,每年新增产值180亿元左右。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729927665644342725.jp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