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科技装备
实施领跑者计划 机械工业将全面推行绿色制造
2016-06-15 09:17  · 来源:中国工业报  · 作者:  · 责编:装备

  《中国制造2025》将绿色发展作为重要发展方向,明确提出全面推行绿色制造,要求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有序推进机械工业节能减排、研发使用先进高效产品,是落实绿色制造工程的重要环节。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组织下,机械工业节能与资源利用中心研究编制了《机械工业“十三五”节能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并由中机联对外发布。近日,中国工业报记者专访了机械工业节能与资源利用中心主任侯睿,就《规划》出台背景及相关信息进行解读。

节能产品推广率不断提高 

  中国工业报:机械工业节能行业“十二五”期间完成情况如何?

  侯睿:“十二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及重点联系企业万元产值能耗总体呈下降趋势。表现在:一是生产过程能耗不断下降,以热处理行业为列,热处理工序综合平均单位能耗减少到500kWh/t,热处理规范企业的综合平均能耗已减少到500kWh/t以下。二是终端用能产品能效不断提高,节能产品推广率不断提高。三是节能政策不断成熟落地。“十二五”期间,国家相继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内燃机工业节能减排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六批《节能机电设备(产品)推荐目录》和四批《“能效之星”产品目录》,为开展绿色制造工程、推动工业结构转型升级夯实了基础。

创新驱动标准引领 

  中国工业报: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头戏,也是“十三五”时期机械工业发展核心,而节能减排是衡量智能制造的一大指标,《规划》明确了哪些具体任务?

  侯睿:机械工业“十三五”节能应坚持创新驱动、标准引领、系统节能等几个原则。机械工业“十三五”节能工作必须着重解决以下五方面的重要任务。一是积极推进终端用能设备能效提升工程。机械工业产品大部分涉及能量转换,其中终端用能装备更是量大面广,能效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节能工作深入推进,节能的任务更加艰巨,迫切需要推进系统性的能效提升工作,在节能技术装备创新、产业化和推广应用方面,实现更大突破。

  二是加快实施重大节能装备产业化工程。鼓励若干具有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智力资源优势的地区率先发展,加快形成节能装备制造集聚优势。通过完善和落实相关金融政策,建立促进重大节能技术与装备产业化的绿色融资机制。实施能效领跑者(能效之星)计划。

  三是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在全生命周期内抓好抓实如下环节:开展机械工业产品生态设计;建立机械工业绿色制造基础数据库;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开展绿色回收处理。

  四是加强能源管理和节能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清洁生产和能源审计等市场化服务新机制,建立健全机械工业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

  五是加快能效标准制修订。其中要加快机电设备能效标准编制和修订工作。从量大面广或耗能量大的技术、工艺和产品的标准入手。

市场引导政策扶持 

  中国工业报:好的规划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政策举措来保障实施,请问机械工业“十三五”节能减排工作有哪些保障措施?

  侯睿:首先是市场引导、政策扶持。建议地方政府要切实担负起节能工作的各项责任,并安排必要的资金予以支持;鼓励企业开发、生产节能减排产品,对于企业围绕节能减排的科研活动,除享受国家有关自主创新政策优惠外,适当提高优惠税率及其他优惠政策;出台有利于企业节能工作的融资政策,切实加大对节能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对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给予政策性扶持。

  其次是目录导航、扶优限劣。行业要继续编制《节能机电设备(产品)推荐目录》和《“能效之星”产品目录》(工业装备),扩大产品范围,有力地推动节能环保机电设备的市场占有量;继续编制《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淘汰目录》,研究如何开展落后机电设备淘汰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及淘汰工作需要的政策支持。

  最后是中介服务,系统推进。鼓励发展节能技术服务机构,增强服务能力。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729927665644342725.jp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