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公海海底区域内,蕴藏着丰富的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海底热液硫化物等矿物资源,这是全人类共同的财产。随着全球陆地资源日渐枯竭,国际海底矿产勘探与开发越来越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与重视。”在日前召开的第三届国际海底区域勘探合同承包者大会上,国际海底管理局秘书长迈克·洛奇如是说。
公海就是国际海底区域,即国家管辖范围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据统计,这一区域面积约2.517亿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积49%。
开采不新鲜,但公海矿产资源开采却很“新鲜”。据国际水下技术学会中国分会理事卓晓军介绍,截至目前,各国“承包者”(由各国政府机构、科研院所、企业等实体,经所在国家担保,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约后形成)还主要停留在公海勘探阶段。
“如果深海采矿技术被突破,将大大提升我国主导和引领深海治理体系变革能力。”长沙矿冶院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郑皓说。
深海矿产资源开发技术主要包括矿区勘探、开采、选冶和环境保护等4方面。“以多金属结核为例,其开发系统包括水面平台、水下开采、运输船舶、陆基选冶等,是复杂的系统工程。直接应用和相关的技术门类也很繁多,如深海运载、探测、深海结构设计、人工智能等。”郑皓说。
“我国也在筹备开展海底5000米以下的行走和采集试验。这是水深极深、水压大、采集全程无人化的工作环境。整体开采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事。必须保证开采过程的连续性、可靠性、经济性和环保性,有极高难度。”卓晓军说。
其实,难的不只是技术。以中国五矿为例,作为中国首个获勘探权的企业,除了幸运也感到“压力山大”。
“项目不仅是企业行为,它也由中国政府担保,受国际海底管理局监管,并得到国际社会关注。”卓晓军说。
我国作为“承包者”,根据规章,的确拥有矿区专属勘探和优先开发权。但勘探合同期结束后未进入开发,这一“优先权”则无法保障。与此同时,我国铜、镍、钴等金属自给率仅17%、8.6%、2%,如不能补充,也严重威胁国家资源安全。此外,还可能失去对深海开发国际规则制定的话语权。
眼下,力争首批进入开发梯队,已成国家层面共识。但相关技术能否跟上?记者获悉,成为“承包者”后,中国五矿共计组织3航次、240天勘探任务,行程5.4万公里,获深海采矿数据达677.5GB。国内最早从事深海多金属结核开采技术和加工利用技术研究的长沙矿冶院,研发出的“鲲龙500”海底集矿车,也在11次海试中屡立“军功”。

- 油气大发现打开“深蓝”新局面2019 / 02 / 26
- 我国深海能源正迈向全面开采关键节点期2018 / 11 / 15
- 我国首个深海柔性管 生产基地建成投产2017 / 10 / 11
- 深水油气田开采将迎来全电动时代2017 / 06 / 14
- 深海热液喷口竟是“天然发电厂”2017 / 05 / 04









- 阳光电源日本展会签单100MW
- 国家电投年度“成绩单”亮眼
- 红沿河核电基地上网电量再创新高
- 2020清洁取暖县长论坛媒体吹...
- 国家电投首期战略论坛成功举办
- “零碳中国”倡议在京发布
- 天鼎联创携手宏华国际 共创海...
- 生态文明社会化实验室“企业...
- 中国能建参与完成的“长江三...
- 阿特斯集团2020年新春联欢会...
- 阿特斯2020全球销售大会拉开序幕
- 中国智慧能源产业联盟学术委...
- 国际新能源年会共商“转型和...
- 2020年中国水电发展论坛暨水...
- 2020年山西省能源工作会议召开
- 鉴衡成立风能专家委员会
- 2020硅藻新材料科研成果新闻...
- 能源数据与网络安全展将于3月...
- 电力网络安全形势严峻 电力关...
- 2019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